古代朝廷為什麼不把重犯處死?而是發配邊疆,其實古代人很聰明

在古典名著《水滸傳》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種情節,好漢們因為各種理由被官府發配到千里之外。相信很多人都有疑問,為什麼不就近蓋個監獄,非得讓兩個公人押著犯人到千里之外去,三個人一路上吃喝拉撒得花多少錢啊。還不如關進監獄。“刑莫慘於此”,這種刑罰自秦漢時就有了,不過當時被流放的大多是犯事的貴族,宋朝時開始正式入律。古代朝廷怎麼不把重犯處死,而是發配邊疆,其實古代人很聰明!

古代朝廷為什麼不把重犯處死?而是發配邊疆,其實古代人很聰明

其實在古代發配是一種刑法,按照刑法的程度來算要比死刑低一個階位,而這種刑法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不過當是主要針對的人只是王公貴族,而到了宋代這種才開始用於所有人,其實朝廷最初是想把這些犯人用來增加邊防的軍力,後來對於發配的刑罰越來越完善,朝廷便利用這些人去開墾荒地,所以流放的地方都是荒無人煙的地方,而這些在明朝是最流行的,完全有兵部處理!

古代朝廷為什麼不把重犯處死?而是發配邊疆,其實古代人很聰明

唐朝時期,犯罪的犯人一般是被髮往廣西,而到了清朝,地域就更加廣闊,這些犯人就會被髮往黑龍江,尋找最寒冷的地方,將這些犯人流放在此,身強力壯的男子多半是成為當地官員的免費勞動力,開礦,建造城牆,什麼都幹,十分辛苦,而且每天都吃不飽,糧食也只有槽糠,勉強維持體力,而女人孩子,常常都會受到官員欺凌,經常會有人死去,而且有很多犯人在路途中就死去了,因為無法忍受當地的嚴寒,到了目的地,基本上就逃不了了,只能餓死或者累死在當地。

其次是在古代邊疆地區基本上是沒有人居住的,把那些犯了罪的流放的邊疆,可以有效的杜絕外族侵佔土地的想法,被髮配到便將的人需要自己建路修橋,開坑荒地,自食其力,自給自足。有的都是全家被流放過去的,所以這樣一來,慢慢邊疆地區的人數也就會慢慢的增加。加強對國家領土主權的統治。

古代朝廷為什麼不把重犯處死?而是發配邊疆,其實古代人很聰明

所以說,朝廷沒有把重犯直接處死,而是發配到邊疆這種行為是非常聰明的。既處罰了他們而且還讓他們為國家的建設和穩定貢獻了非常重要的力量。可以說,在古代這部分人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他們國家就不會達到那樣穩定的程度。從這件事中,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每件事情都有很多解決辦法,而我們應該做的是如何也做到一舉多得,將壞事兒給變成一件好事呢,您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