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走了,想当年他的《康熙大帝》就是如今《三体》般的神作啊

2018年12月15日,《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作者,以写帝王小说闻名于世的作家二月河走了。

二月河走了,想当年他的《康熙大帝》就是如今《三体》般的神作啊

影视经典《康熙王朝》就是根据《康熙大帝》改编而来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二月河”这个名字不是很熟悉,想当年,二月河的小说几乎是风靡大街小巷般的存在,就跟如今的《三体》热、《明朝那些事儿》热,《盗墓笔记》热一般。

但对二月河的评价与这些优秀的作家不同,刘慈欣和当年明月一人从文为科幻小说领袖,一人进入官场春风得意,相比而言,二月的作品的进程和南派三叔有点相似,都是一文传世,后续的作品却很难再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但二月河更特别——

他的前四十年基本不见创作记录,四十岁的时候开始进行创作,但一举成名。

二月河走了,想当年他的《康熙大帝》就是如今《三体》般的神作啊

为什么会出现一个人,四十岁才开始创作,然后一鸣惊人呢?

二月河这么解释道:

“一是丝瓜、豆荚长得快,一晚上就能长一大拃;水杉长得慢,但最后长得高、长得壮的是水杉。人不怕成长慢,只怕不努力。

“二是丝瓜、豆荚尽管长得长,却靠攀附树木,没有对别的树木的攀爬,它就长不成。人不要靠攀附别人,得靠自己。

“三是桂花不嫁接,就会丛生,长不成大树,嫁接后,才能长成桂花树。人要学习,通过学习,去转换自己,发展自己。”

上面的三句话是二月河母亲的三句话,比喻浅显易懂,却是老人家用一辈子换来的经验教训。

《康熙大帝》是可能是很多人读的第一本二月河作品, 大气凌然,气贯山河。

不过这也有赖于康熙一生功勋显著:八岁登基,十五岁擒鳌拜,十九岁平三藩,三十二岁收复台湾,三次御驾亲临西征蒙古。

二月河走了,想当年他的《康熙大帝》就是如今《三体》般的神作啊

后续的《雍正皇帝》就有点感到力不从心,文内前一半的内容与康熙大帝历史高度重合,而且还多有矛盾之处,笔力虽然成熟,官场勾心斗角也足够老道,但是灵气却感到多有不足。

二月河遭受了很多骂名,百度他的名字,骂他的总比称赞他的要多,取决于两个原因:

第一、在他的年代与位置可以考据的历史资料较少,他尽力的去完善,在小说中也能感受到考据历史的味道,但是实际上还是存在很多历史的漏洞,和个人脑部臆想。

实际上他是个历史作家不是历史学家,如同《三国演义》《三国志》区别,符合真实的历史固然最好,但是架空和改写细节也是正常的,历史作家的目的在于故事好看,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够表达出来,就足够了。他在书中塑造了大量可爱生动的历史人物,甚至一度引发了清穿大潮。作为一个作家,他无疑非常成功,也是很多人把它称为历史小说第一人的原因。

曾有人问他:“一代名相,当朝户部尚书陈延敬,为什么书中只字未提?

他回答道:“当时没钱,借书很难,我借来了一本《清史稿》还没看完就被人要了回去,还没来及看到陈延敬的传”

第二,因为把皇帝作为主角当然也有局限性,你自己看周围的亲人也不可避免带有滤镜。你自己经历一件事情和旁观评论总是有区别的。就像文中皇帝和朝堂视角认为自己干得不错。但雍正皇帝中狗儿还是坎儿在黄河大水过后唱的那首民歌你还记得吗?

“杀人放火的享着荣华,吃素念经的活活饿杀!老天爷,你不会做天!你塌了吧!”

百姓和官员视角不一样,怀念大明的读书人和满清皇帝的视角也不一样,作者其实都写了,只不过因为书名就是皇帝,所以皇帝视角多些。

第三,他不会写女性,这是由于作者生活经历造成的,他本人也承认这一点。由此导致他笔下所有和女性和情感相关的剧情都十分单薄,感情戏也很单薄。这算个缺陷吧。

一个普通人努力的极致了。

斯人已逝,无需他人评说,我们只能在此感谢他为当年的我带来的成长和快乐。

老先生走好。

本文大部分观点整理自知乎作者willwil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