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產生情緒的時候,你除了一張嘴還能幹什麼?(中)

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大家都應該在課本上學過:

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的時候,告訴他:

“您在肌膚紋理間有些小病,不醫治恐怕會加重”。

蔡桓公不以為然。

過了十天,蔡桓公告訴他:

“您的病在腸胃裡了,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

蔡桓公不以為然。

又過了十天,扁鵲說:“現在病在骨髓裡面,我因此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

於是五天後,蔡桓公卒。

當產生情緒的時候,你除了一張嘴還能幹什麼?(中)

扁鵲之所以被稱之為是神醫,是因為他能夠在病情發展初期,找出原因並能夠對症下藥。

所以,情緒來了,你要想控制。就會像蔡桓公一樣,為時已晚,只能爆炸了。

當產生情緒的時候,你除了一張嘴還能幹什麼?(中)

因此,控制情緒最好的方式,不是負面情緒出現了再去控制,而是不讓負面情緒有出現的機會。

那具體要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對情緒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什麼是情緒?情緒是由內在的感受,通過身體變現出來的狀態。

關鍵詞1:表現狀態

情緒是我們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而不是問題本身。要解決的是問題,而不是消除你身上的負面狀態(BUFF)。發燒感冒要找到的是身上哪裡有炎症,是哪個部位出現了問題,而不只是降體溫。

關鍵詞2:內在感受

內在感受是導致了情緒波動的原因,那麼是什麼導致了不同的內在感受呢?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

你正在參加培訓,非常專注的在聽講做筆記。忽然,臺上的老師衝一下臺,一把奪走了你的手機,然後對你嗷嗷大叫“小的時候你爹媽教育過你要尊重別人嗎!還上課玩手機!你是不是有病啊!不想聽你就出去!”

當著眾人的面,越說越兇。

請問你現在心裡是什麼感受?

一定是怒不可遏吧!並且想要懟回去,甚至雙拳已經攥緊,上演全武行了?

可是如果在你上課之前得知這樣一條信息

“今天上課給你們分享的這位老師有精神病史,出門的時候忘吃藥了,你要小心一點”

如果再發生剛才那一幕,那你還會和剛才的想法一樣嗎?

也許就不是懟回去了,而是能躲多遠就躲多遠,生怕他犯起病來連累自己。

當產生情緒的時候,你除了一張嘴還能幹什麼?(中)

這裡有兩個原因:

1、客觀因素使你對你的認知發生了改變

原來你覺得老師是個正常人,所以你會覺得正常人做出這樣的行為是不可理喻的,而一個具有精神病史的人就算是這樣錯,也是情理之中。

2、你無法控制眼前出現的突發情況


一個正常的老師羞辱我,我是可以懟回去的,甚至大打出手,並且一個正常人做事還是有一定底線的;然後一個精神病患者,你是不知道他下一步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也許他現在衣服口袋裝著一把匕首,隨時準備行兇。想想還是算了吧,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所以負面情緒的真正來源是兩個

所以負面情緒的真正來源是兩個

所以負面情緒的真正來源是兩個

1、慣性思維

就是你在你已建立的認知範圍之內,出現了另外一種不符合你三觀的事情或行為。

比如你覺得作為老師,應該為人師表,應該彬彬有禮,而他做出來剛才說的那種行為,是不符合一名老師的基本素養的,這個時候老師的行為,超出了你已建立的認知範圍之外,你的情緒就非常自然的湧上來了。

想想一下,我們大多數帶有負面情緒的時候,無論是表面的第一句話還是內心的潛臺詞都是

你怎麼可以這樣!?

也就是對方的行為,和你心裡對他的行為預期不一致。

2、能力欠缺

你現在所具備的能力,是否可以解決眼前的問題?如果可以解決,你將展現出非常自信的一面,如果解決不了呢?你展現出來的可能就是恐懼、恐慌、害怕,也有可能被突發狀況嚇得待在原地一動不動。

比如晚上你在家睡覺,發現臥室裡有有一隻蚊子一直在飛,你雙手一揮,把蚊子打死,繼續睡覺,你的情緒不會有任何的波動。

如果發現的是一直老鼠,你女朋友會嚇的大叫,表示現在的情緒非常的害怕,因為大多數女孩子都非常怕老鼠,也就不敢抓它。而你這時候拿著掃把,把老鼠連哄帶趕的送出了家門,展現出來的情緒是勇氣,你女朋友的安全感也會倍增。

可是忽然在家裡冒出了一隻眼鏡蛇。。。那麼估計兩個人都會狼狽的逃竄了。

所以,情緒不是外在因素導致的!

而是你認知的差異導致你無法理解,這是問題!你的能力無法處理眼前的這件事,這才是原因!

如何從根本上治療這個問題呢?下期我們再見


關注滴水穿事,學會做人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