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被稱為“臭城”的非斯是摩洛哥的第四大城市,雖沒有馬拉喀什和卡薩布蘭卡赫赫有名,卻是摩洛哥擁有千年歷史的手工藝古都。

在迷宮一樣的老城裡,散落著各種工匠工作的聲音,有人敲打著銅鍋,有人在雕刻,有人在染缸中洗染著皮革,有人在敲鑿著器皿和陶瓷馬賽克...伴著老城的“獨特氣味”,這座城市近千年來從未真正改變過。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走進非斯老城,總能聞到一陣陣怪怪的味道,臭臭的。而這個臭,也是非斯老城的一種‘獨特氣味’,來自非斯四處密佈的染缸。因此也有人稱非斯為臭城。

不論用任何搜索網站,輸入非斯Fes,出來的照片都是那一排排非斯的染缸,這一道‘風景’也是很多人來非斯最初的原因。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摩洛哥以皮革製造聞名天下,乃至整個歐洲公認最好的。非斯則是摩洛哥皮革製造中心。制皮,熟皮,染色,揉搓,風乾,非斯的工坊都延續著幾千年的傳統工藝。先用石灰水浸泡,鞣製軟化生皮。而後把皮革放在染缸中,用植物和礦石等純天然原料來染色。歷經反覆揉搓踩踏和清洗晾乾,歷時幾月才能完成一塊顏色鮮亮的皮革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所謂的非斯大染缸,其實不是一個真正的缸,而是‘染缸矩陣’。眾多的鞣皮、熟皮、染色的石臼,一排排、一片片聚集在這個區域裡,按照顏色由深到淺的排列,淺的缸是漂,深色的缸是染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從高處俯視,顏色各異的“缸群”就像個大蜂窩一樣。染缸群並不是很容易被找到,都是藏在一個個非斯老房包圍中的空地裡,約有一個足球場大,堆積著上百口露天的大染缸,圓的、方的,大小不一,黑的、紅的、黃的、咖啡色的、藍的,色彩斑斕。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染缸旁的地上,工人們把牛皮、羊皮、駱駝皮和山羊皮,一摞摞的疊放,被天然提取的顏料染成各種顏色。染色後的皮子,需要晾曬。晾曬過程也很講究,不能在陽光下暴曬,只能掛在陰涼處風乾。古城屋簷下晾曬著染制好的皮子,色彩繽紛,是獨特一景。毛驢不停的運來新鮮的皮子,再運走風乾後的成品。非斯的染缸群,每天都這麼忙碌著。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非斯的染缸很臭,臭到需要一根薄荷來防止被燻暈...我的嚮導和我解釋為什麼會如此臭:每一個染缸裡裡面裝的是鴿子糞和牛尿!根據一代代染夫的經驗,鴿子糞和牛尿能有效去除動物毛髮,而又不會破壞皮革的紋理質,還可以讓皮革柔軟更有延展性也更易上色。再加上魚油和動物油脂,在40攝氏度高溫下蒸曬發酵,為了讓皮革看起來更亮。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除此之外,所有的顏料也都取之於自然。紅色來自藏紅花和罌粟花、米色來自石榴、綠色來自薄荷葉、藍色來自靛藍植物,咖啡色來自指甲花...可以想象把這些‘原料’都泡在一個缸裡,味道能好才怪吧。至於每種顏色用的染料的比例,這都是每個工坊的傳家秘方。嚮導告訴我,為什麼在非斯黃色的皮子最多,因為黃色是藏紅花為原料染制的,賣的最貴!

非斯的染缸,最讓人觸動的是那些在極端惡劣環境中的勞動者。勞作的工人,有的穿行於染缸間,有的在侵染皮革、有的在揮刀修理皮毛、有的在給染缸添水。站在染缸中染色的工人,僅穿T恤和短褲,赤腳,彎腰,低頭,兩手抓起皮張在缸中上下抖動,來回揉搓,確保每個部位染色均勻。臭缸的味道,對於染匠們來說卻早習以為常,在陽光下浸泡與揉搓著完成每一個染缸裡的作品。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染色後的皮子,用來製作皮鞋,皮包,坐墊等。這些在非斯大街小巷乃至摩洛哥的老城,都能買到。皮具價格不一,貴的便宜的都有,還是看做工和色澤。但又想到,不論是什麼價格的皮具,它們最初加工的工序都是這些艱苦環境和辛苦的人工勞動下完成的,而非斯的染匠拿到的收入,可能也就是一個上等皮具賣價的幾分之一,不禁讓人心酸。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摩洛哥很多地方的皮革業都已經工業化了,只有非斯的傳統作坊還在用著天然加工方式,堅持人手操作。我不知道工匠精神,是否能用來這麼形容非斯的染工,但真的只有親眼看見這最原生態的手工行業時,不能簡單用震撼來形容。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馬賽克瓷磚,是最具摩洛哥伊斯蘭風情的一種色彩裝飾。馬賽克瓷磚叫做Zellige,是一種表面燒有釉面層的仿古瓷片。這種伊斯蘭藝術形式曾是摩洛哥建築的主要特徵之一。

圖案往往呈現各種幾何圖案與多種色彩,製成的馬賽克瓷磚用來裝飾牆壁、天花板、地板、桌面等。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非斯有著摩洛哥最多的瓷磚製作加工廠,非斯的陶瓷磚和馬賽克磚,除了賣給遊客的商品外,

很多器皿和陶瓷馬賽克都是銷往整個摩洛哥國內的。我在非斯的嚮導,帶著我去了一家瓷磚廠。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工人有把燒製好的瓷磚用鑿子,沒有任何圖紙的憑腦中想象的敲成想要的各種形狀的馬賽克

,地上正擺著還未拼接好的馬賽克圖案;畫工有的在做圖案設計,相鄰的就是用油彩來一筆筆勾勒圖案;另一旁在熊熊燃燒的橄欖石窯爐中,燒製著謎一般的馬賽克拼貼藝術品和常用的生活常用器皿。在這裡,不同分工的操作間,井然有序的排列著,工作的人有老師傅,有學徒,是手工藝術家。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我問嚮導,為什麼不用現代機械來同一流程化生產,這樣又省人力,也有效率。嚮導說:摩洛哥瓷器的製造,發展至今都在遵循古老的傳承,用最原始的工藝和材料,人工手工製作,我們以此為驕傲,這是一種藝術,是摩洛哥的瑰寶。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在摩洛哥所看到的每一個清真寺,住過的每一間Raid,都是用這樣一塊塊的馬賽克碼成的,除了耗時的問題,這需多少的人力和耐心才能完成啊。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走在非斯的狹窄巷子裡,能時長聽到金屬敲打的聲音,那是巷子裡聚集的各式各樣銀銅鐵手工藝品店鋪槌打的聲音。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鐵藝匠拿著錐子般的器具,一個小錘子,在一個銅盤上輕鬆的就鐫出各種複雜的圖案。那些圖案沒有提前的草圖,完全是憑藝匠的想象和經驗。一個銅盤大約耗時一週,這也是造價不菲的原因吧。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非斯還有做工精良的紡織工藝,用的還是非常原始的大型紡織機,靠的是人工。就算在街道上隨意路過的食品店,門口賣烤餅的,拉抻的麵糰放在一個烤熱的圓形的碓上,做出的餅非常的薄脆,在我眼裡這也算是手藝活了吧。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不論是染匠,織布工人,鑄鐵工人,瓷磚加工人,在非斯大部分勞動力還都是男性。這不由的讓我仔細想著,摩洛哥的女性地位。非斯,也確實是我這一路來見到最多帶頭巾和麵紗的女性們。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在馬路上行走的年紀稍微大一點的女人,有的面帶黑紗,頭部用頭巾包的嚴嚴實實,只露兩隻眼睛在外。而年輕一點的女性,大多數只帶頭巾,把頭包的嚴嚴實實,很少有帶面紗的。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雖然像馬拉喀什,卡薩布蘭卡這些大城市,現代女性可以穿裙子化妝染髮出門,打扮似乎更歐式,但女性的社會地位在至少在非斯古城中,延續著“傳統”,還是那麼低,這是不是也應和了非斯老城至今仍延續“原汁原味”的摩洛哥風情文化。


非洲有座很臭的城,卻是“好色者”的天堂


撰文&攝影 / 遊旻Skaey

設計 / 楊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