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非法佔領的所謂“阿魯納恰爾邦”基本情況

大家都知道的一個事實是印度非法佔領著我國藏南地區9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事兒?被佔的藏南地區現在是啥樣?藏南地區有些什麼人?筆者為你一一道來。

中印領土爭議歷史:

中印關於東段領土的爭議始於1914年的中英藏三方的西姆拉會議。西姆拉位於現在印度喜馬偕爾邦境內,會議代表為中國中央政府的代表、西藏宣撫使陳貽範,中國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十三世達賴特使倫欽夏托拉,英國政府代表、英印殖民政府外交政務秘書威廉·亨利·麥克馬洪。

麥克馬洪和倫欽夏托拉在會下私自商討從不丹至緬甸間的中印東段邊界走向。麥克馬洪提出一條邊界線,畫在比例為 1英寸等於8英里的地圖上。1914年3月24日,倫欽夏托拉揹著中國中央政府的代表在德里同麥克馬洪秘密換文,接受了麥克馬洪提出的上述邊界線。麥克馬洪將麥克馬洪線塞進西姆拉會議條約草案之中,並誘使中國中央政府代表陳貽範在條約草案和附圖上“畫行”(即草簽)。陳當即聲明,正式簽約需在接獲中央政府命令後方可進行。中國中央政府電飭陳貽範不承認麥克馬洪同倫欽夏托拉秘密簽訂的一切條約和文牘,並立即聲明取消草簽。麥克馬洪亦承認,未能使中國政府“正式簽字”。

也就是說,陳貽範所簽字的只是條約草案,而後來由於中國中央政府的反對,條約草案也取消。

西姆拉會議沒有達成任何的正式條約,西姆拉條約草案和麥克馬洪線沒有任何的法律效力。

中方的觀點是: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因此西姆拉會談條約只有單方簽字(即英國),應視為無效。中國所堅持的是中印傳統線,但是英國殖民政府特別是獨立後的印度政府無視上述事實,侵入上述地區並實際佔領。

1950年印度正式宣佈麥克馬洪線是印度東北部合法、永久的邊界線。1951年印軍佔領達旺並接管達旺地區的行政事務。1953年底中印開始邊界談判。

1954年,印度在現爭議地區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圖首次把麥克馬洪線從1936年以來註明為“未標定界”改為“已定界”。1962年中國和印度在邊境上發生中印邊境戰爭,中國在戰爭中取得全面勝利,但在戰後退回實際控制線以北。

1972年印度將該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6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 1987年2月,印度正式宣佈成立阿魯納恰爾邦。

中國政府不承認印度對該爭議地區的佔領,不承認阿魯納恰爾邦的合法性。筆者堅決支持中國政府的主張,筆者在文章中使用阿魯納恰爾邦等稱謂只是表示該地在印度的實際控制下,不代表筆者認同印度對該爭議地區的主權要求。

地理:

“阿魯納恰爾”一詞在梵文中的意思是“曙光照耀下的土地”,也被稱為“太陽昇起的地方”。確實,這是印度實際控制下的位於最東面的陸上土地。1954年,印度在該地設立“東北邊境特區”,1972年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6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1987年2月,印度正式宣佈成立阿魯納恰爾邦。

阿魯納恰爾邦(以下簡稱“阿邦”)北接中印實際控制線,南臨印度阿薩姆邦(Assam Pradesh),東南接印度那加蘭邦(Nagaland Pradesh),東部與緬甸,西部與不丹接壤,其北端則是中印實際控制線,即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中國政府不承認麥線。

從地理形態上看,該地區北部為冰雪覆蓋的喜馬拉雅上南麓,南部邊緣則為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平原。地勢北高南低,變化很大,北部為4000米左右的喜馬拉雅山脈,南部邊緣地區則大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有的地方甚至只有200米。境內大多數地區為喜馬拉雅山脈覆蓋,但是東南部的洛西特縣(Lohit),長朗縣(Changlang)和特拉普縣(Tirap)的大部分則被印度和緬甸邊境北部的巴特開山脈(Patkai)覆蓋。

氣候:

阿邦的氣候根據海拔的變化而變化多樣,在臨近中印實際控制線的喜馬拉雅山脈上部是冰原氣候,在海拔稍低的喜馬拉雅山脈中部則要溫和許多,在更低的喜馬拉雅山脈底部,那裡屬於潮溼的亞熱帶氣候,會出現炎熱的夏天和溫和的冬天的變化。

阿邦的降雨量十分豐富,大部分地方的年降雨量在2000到4100毫米之間,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五月到9月之間。在喜馬拉雅山脈的斜坡上,從高到低分佈著高山林、溫帶林和亞熱帶雨林,杜鵑花、橡樹、松樹、楓樹、冷杉和刺柏生長其間,婆羅雙樹和柚木則是主要的經濟物種。

行政區劃:

阿邦位於北緯26° 30'到29° 30 ',東經91° 30'到97°30'之間,面積83743平方千米,是印度東北部面積最大的邦。阿邦首府是伊塔那噶(Itanagar),位於帕普派爾區,海拔530米,因14世紀建於此處的伊塔堡而得名。

2004年以前,阿邦共分為13個次級行政單位。2004年,根據《阿魯納恰爾邦地區重組修正案》(The Arunachal Pradesh Re-organization of Districts Amendment Bill),阿邦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這次調整主要是將其中的三個區進行了分割,將原來的下蘇班西里分為下蘇班西里和庫朗庫美兩個區,將原來的迪邦山谷區分為上迪邦山谷和下迪邦山谷兩個區,將原來的洛西特分為洛西特和安嬌兩個區。調整後的阿邦區劃包括16個次級行政單位,即16個區。

印度非法佔領的所謂“阿魯納恰爾邦”基本情況

阿邦行政區劃圖

下表是現在阿邦16個區的面積和行政中心,其中人口數據來自偽阿邦政府網站,只有2001年的統計,即總人口為1091117人。由於此時仍是13區,所以新分割的地區人口數據仍合併在一起統計。

印度非法佔領的所謂“阿魯納恰爾邦”基本情況

阿邦各區域情況

語言:

印度政府將英語和印地語(Hindi)定位官方語言,在阿邦這兩種語言的地位也是一樣。實際生活中,阿薩姆語(Assamese)被當地居民廣泛使用。由於當地的部落原住民較多,幾乎每個部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整個阿邦大約有50種不同的語言和方言,使用較多的部族語言有尼希語(Nishi,又寫作Nyishi),門巴語(Monpa),阿迪語(Adi), 達夫拉語(Dafla,屬於達尼語支Tani)等,當地的部族語言大都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人口和民族:

根據2001年的人口統計數據,阿邦共有人口1091117,其中男性573951人,女性517166人,男女性別比例為1000比901,這一比例低於印度全國的人口比例即1000比933。阿邦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人,為全印度最低。人口自然增長率高於印度全國,為26.21‰。受教育人口有487796人,阿邦的受教育率為54.74%,其中男性受教育率高於女性,男性為64.07%,女性僅為44.24%。

阿邦的部族眾多,數量在50個左右,按照他們的社會血緣關係和宗教信仰可以分為三大文化族群。第一個族群是居住於達旺和西卡門地區,受西藏文化影響深遠的門巴族(Monpas)和舍杜克彭族(Sherdukpens),他們都信仰藏傳佛教。這個族群也包括居住於中印實際控制線附近高山地區的高山門巴族(Membas)和康巴族(Khambas),以及居住在阿邦東部的康提族(Khamptis)和景頗族(Singphos)。其中,門巴族人數眾多,一共約有50000人,達旺有20000人左右,在西卡門有20000多,還有一些則生活在東卡門。除此之外,在靠近達旺和西卡門的不丹境內也生活著大約3000名門巴族人。康提族人數約有8000人,景頗族約有5000到6000人。

印度非法佔領的所謂“阿魯納恰爾邦”基本情況

門巴族

第二大族群是阿迪族(Adis)、阿卡族(Akas,又寫作Akhas)、阿帕塔尼族(Apatanis)、尼希族(Nishis)、僜人(又被稱作僜巴人,Mishmis)、薩覺朗族(Sajolangs,該民族的另外一個很出名的名字是Mijis)唐薩族(Thongsas)等。這些民族主要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崇拜太陽、月亮和祖先神,但有的部落由於長期受藏傳佛教影響而信奉藏傳佛教,也有的開始信奉基督教。

印度非法佔領的所謂“阿魯納恰爾邦”基本情況

阿迪族

第三大族群是羅科特族(Noctes)和萬卻族(Wanchos)。他們的宗教信仰比較複雜。羅科特族開始信奉萬物有靈或小乘佛教,在從緬甸遷徙到印度後受印度教影響逐漸信奉印度教的毗溼奴派(Vaishnavism),英國殖民時期受基督教影響而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信仰基督教。萬卻族早先信仰萬物有靈,在基督教傳教士的影響下大多已經皈依基督教。

印度非法佔領的所謂“阿魯納恰爾邦”基本情況

羅科特族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關於偽阿邦人口、民族等數據資料來自於偽阿邦政府網站整理。再次重申,本文僅用於瞭解印度非法佔領我藏南地區的基本情況,筆者一貫主張藏南是我不可分割的領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