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築原料木材,去了“木性”的可塑材料


中國傳統建築原料木材,去了“木性”的可塑材料


木材中國傳統建築的原料。

世界上最大的木建築群——紫禁城,紫禁城全部建築都是木結構;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高的木塔——應縣木塔,全塔無一釘一鉚,斗拱連接著樑柱,榫卯連接著各類構件,剪力撐的設計保證了其構架的穩定性;我國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南禪寺,臺基、屋頂、屋架三部分構成大殿,簷柱共12根,殿內無天花板與柱子,樑架與柱子共同承重,穩固著這座古老的木塔。

中國傳統建築原料木材,去了“木性”的可塑材料


琉璃瓦,白石底,九千餘間房屋,七十多座宮殿,沿中軸線對稱分佈,四座城門規劃嚴整,氣勢雄偉。

中國傳統建築原料木材,去了“木性”的可塑材料


塔高67米,建設用木料2600餘噸,設計的精巧與複雜程度令人歎為觀止,至今仍沒有人能夠完全弄清楚塔的結構。


中國傳統建築原料木材,去了“木性”的可塑材料


在唐時,這座位於村落中的小寺廟,避過了會場滅法,經歷了風雨飄搖,歲月的刻蝕,顯示著它經歷過得滄桑鉅變。

為什麼中國傳統建築要用木材作為原料?

古人認為建築取材來自於自然,當然應歸於自然,而且人與天地是一體的,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以至於古人在建築設計時總是在木材方向鑽研,以至於木構建築成為中國最傳統的建築。

中國傳統建築原料木材,去了“木性”的可塑材料


木頭百鍊成木材。

但是在成為建築材料之前,木頭這種建築材料還要經歷一番打磨,來去掉老木匠口中的屬於木頭的“木性”。

每種木頭都有不同的習性,生於南北,喜陰喜陽,或柔軟或堅硬,易變性或不易,易反彈或一扭曲。

當處理不當,原木出來的成片,遇到冷、熱、幹、溼,都會發生變形,扭曲,開裂,變得面目全非。


中國傳統建築原料木材,去了“木性”的可塑材料



木性大的品種:柞木、水曲柳、色木(楓木)、櫸木、龍眼木、酸枝、紅花梨、草花梨等,都是木性大的木頭。

木性小的品種:紅松、白松、椴木、楸木;南方木種裡的楠木、杉木;紅木裡的紫檀、黃花梨相對性小。


中國傳統建築原料木材,去了“木性”的可塑材料


去性的辦法很多,大體分為三種:

一、烤:

把原木或板材、方材放到烤房裡面去蒸烤。

早年烤木頭,一烤就是三、五天,甚至一週時間,慢慢烤著,闇火燻烤著。溫度不能太高,不能見明火,否則木頭會著了,變成炭。

經過烤,木頭的性去掉許多,便於木匠們使用與操作。


中國傳統建築原料木材,去了“木性”的可塑材料


二、吹:

風吹乾,也可稱作自然風乾的過程。這需要三、五個月甚至半年、一年時間,把板材、方材一層層疊加,整齊碼垛起來,垛與垛之間要留大的空隙以走風。每層板子、方子間要用小木條墊起,作為間隔,便於通風透氣。

板方材一般碼在背陰通風處,避免陽光暴曬使木材突然起性。碼垛好後,最上方要壓重物,如石頭、鋼材、原木等,越重越好。

經過自然的風吹、雨淋、日曬、雪埋,幹了又溼,溼了又幹,木頭的性越來越小,因此越陳的木頭性越小,越便於製作與打理。


中國傳統建築原料木材,去了“木性”的可塑材料


三、泡:

把原木或板材、方子扔到水裡面浸泡上一週、兩週,甚至泡一個月,撈上來按自然風乾的方法碼垛起來,經過完全自然風乾再使用。

或是泡過後送進烤房燻烤,還有一種老辦法可以加快去性的速度,就是挖坑放水,加入石灰或鹼,用石灰水、鹼水來泡木頭,這樣浸泡的時間可以大大縮短,泡個兩三天即可撈出,或風乾,或送烤房。


中國傳統建築原料木材,去了“木性”的可塑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