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長恨歌,兩個可憐人,楊貴妃之死,白居易是怎麼看的?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句詩歌多少人為之痴迷,也許這就是理想的愛情吧,在天上就像比翼齊飛的小鳥,在地上就是並生的連理枝,很浪漫。但它卻來自一個悲情的故事,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唐明皇和楊貴妃,這個故事被白居易寫進了《長恨歌》。那麼白居易是怎麼看待這對苦命鴛鴦?他又是如何寫的楊貴妃之死呢?

一曲長恨歌,兩個可憐人,楊貴妃之死,白居易是怎麼看的?

白居易何許人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號稱“詩魔”。他寫這首《長恨歌》的時候已經35歲了,離楊貴妃去世已經整整50年了,唐明皇也已去世40多年了。他和友人到仙遊寺遊玩,想起來當年的楊貴妃,大家唏噓了一陣子,勸白居易寫詩記錄一下這個傳奇故事。他想到了兩個人的纏綿不離的愛情,想到了眼睜睜看著愛妃死去卻無能為力的絕望,想到了那天人永隔愁斷腸的思念,愛悠悠,恨悠悠。白居易心中豁然有了靈感,就寫“恨”,於是此詩就被命名為《長恨歌》。

一曲長恨歌,兩個可憐人,楊貴妃之死,白居易是怎麼看的?

現實主義詩人嘛,說話就是直接,開篇就來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點明瞭所有的故事都是因唐明皇好色而起。這個好色的皇帝選來選去,竟然選中了自己的兒媳婦,真夠沒出息的。結果兩個人的美好愛情竟然從此開始,一發不可收拾。弄得唐明皇早朝都不上了,整天喝酒歌舞,自在逍遙似神仙。不料,“安史之亂”爆發,唐明皇帶著楊貴妃倉皇出逃,才走出百十里路,隊伍突然就不走了,他們覺得楊貴妃才是最大的禍害,引得唐明皇不理朝政,才導致叛亂髮生,必須處死楊貴妃才能繼續走。唐明皇呼天搶地救不得,唯有掩面而泣,心裡滴血。恨!

一曲長恨歌,兩個可憐人,楊貴妃之死,白居易是怎麼看的?

事情總算告一段落,可是唐明皇的思念並沒減輕,物是人已沒,那荷花就像楊貴妃的臉,那柳葉就像她的眉毛,看哪裡都是她的身影,睹物生情,不僅潸然。冰冷的瓦上閃著陰冷的光,秋草落葉,孤燈油盡,君王難眠,一切都那麼冷冰冰,就連夢裡都尋不到她的影子。恨!

一曲長恨歌,兩個可憐人,楊貴妃之死,白居易是怎麼看的?

睜眼尋不見,閉眼夢裡無。那隻好再去仙境裡看看了。唐明皇聽說有一仙山,那裡有一人十分像楊貴妃。於是差人去尋,竟然真的找到了,不過此時的她已不叫楊貴妃,而是叫太真。來不及梳妝急忙跑來見使者,拿出信物交於使者帶給唐明皇,並請捎話,明天我依然愛你,如果有來生,我們還要比翼齊飛,並蒂連理。擺在唐明皇面前的,竟是那馬嵬坡來不及收拾的半隻金釵。唐明皇這時候心裡才叫“綿綿無絕期”的恨!

一曲長恨歌,兩個可憐人,楊貴妃之死,白居易是怎麼看的?

白居易寫楊貴妃被處死,雖然只用了幾句話,卻把當時唐明皇那種悲傷哀怨的心情,絕望無助的表情,還有“想看不敢看,不看還想看”的動作表現的淋漓盡致。而楊貴妃則用了“婉轉”一詞,極為傳神的表現她臨死前的那種悽美,心裡的那種幽怨纏綿、千般無奈、萬般不捨。這不是“傷別離”,這是“生離死別”,一句來生的約定都沒來得及說,掉落一地的首飾都不能拿一件作紀念。幻想著化作仙人,也許還能相見,可是等來的也只是一句“來生見”。天地亦會老,遺恨無絕期。

一曲長恨歌,兩個可憐人,楊貴妃之死,白居易是怎麼看的?

至於楊貴妃到底當時死沒死?沒死又去了哪裡?後世傳說頗多,有人認為“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這一句中的“空”說的就是楊貴妃的屍體沒找到,所以認為應該是沒死。其實這句話應該理解為“空蕩蕩的馬嵬坡,是她去世的地方,也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的地方,從此這裡再無她的容顏”。而白居易認為,應該是當場死了。詩中寫道“唐明皇捂著臉不忍看,再回過臉來時,自己眼裡在流淚,心裡在滴血”可見人已經當場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