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数十亿年以来第一次有人造物体造访,地球前身正缓慢露出原形

诞生数十亿年以来第一次有人造物体造访,地球前身正缓慢露出原形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新视野号探测器已经在2019年1月1日完成对柯伊伯带天体2014 MU69的飞掠探测,这让我们第一次看到太阳系迄今人类能看到的最远天体。2014 MU69天体有着令人惊讶的外形,就像是两个马铃薯长在一起的样子,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14 MU69有两个部分构成,一大一小,呈现出哑铃形。

这个造型其实有着很深刻的解释,甚至可以解答宇宙中行星形成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2014 MU69目前仍然保持大约45亿年前的样子,其表面物质可追溯到太阳系诞生时期。这就说明,如果我们能够登陆2014 MU69,那么就一定能够采集到太阳系诞生时的物质,因此2014 MU69就是一个活化石。

诞生数十亿年以来第一次有人造物体造访,地球前身正缓慢露出原形

图注:2014 MU69的模样,其有两个部分构成

诞生数十亿年以来第一次有人造物体造访,地球前身正缓慢露出原形

图注:卵石吸积模型说解释的2014 MU69形成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2014 MU69会呈现如此怪异的模样?笔者认为,这与行星形成理论中的卵石吸积模型有关。2012年,瑞典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卵石吸积机制形成行星的理论,这个理论的特点在于与当前主流理论相反,指出太阳形成后留下的气体、尘埃缓慢聚集,

在引力的作用下结合,形成一个公里级跨度的小天体,然后多个公里级的小天体再次不断聚集,形成最原始的星体。我们看到的2014 MU69呈现出的就是公里级小天体正在聚集的情景,两个数百米大小的天体以大约每小时1公里左右的速度缓慢公转,最终结合在了一起。这是相当缓慢的速度,其结果就是聚集形成更大的星体,变成最原始的行星胚胎。

诞生数十亿年以来第一次有人造物体造访,地球前身正缓慢露出原形

很显然,按照这个理论,2014 MU69就是一个失败的行星,甚至都还没有演化到行星胚胎阶段。如果2014 MU69周围还有足够的物质,那么就有可能继续聚集,形成最原始的行星胚胎,这就是地球的前身。新视野号探测器对2014 MU69的飞掠,似乎证明了卵石吸积理论的存在,这正是由于2014 MU69非同寻常的造型所解释的。因为要形成2014 MU69这样一大一小的两部分结构,需要两个天体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公转,然后聚集,这个过程并非小行星之间的碰撞,而是冲着行星胚胎去的。2014 MU69的问题在于其还没有演化到初始阶段就戛然而止了。

卵石吸积模型也解释了为什么2014 MU69没有卫星,因为在引力吸积过程中都被附着到2014 MU69上了,其周围没有可见的小天体。这一点也让NASA的团队感到震惊,新视野号在其轨道附近完全没有探测到较大的小行星或者卫星。

诞生数十亿年以来第一次有人造物体造访,地球前身正缓慢露出原形

图注:67P彗星也是一大一小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欧空局罗塞塔探测器所探索的67P彗星也具有类似的一大一小结构,似乎验证了卵石吸积模型确实有可能是行星形成的解释。为了进一步揭开行星形成奥秘,同时探索柯伊伯带天体,NASA还将安排新视野号对更远的天体进行飞掠,如果继续发现类似的结构,那么这些地球前身正缓慢露出原形,我们将揭开行星形成的奥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