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晋之名:中国古代的5个晋政权得名缘由梳理

在中国古代史中,一共有5个治权独立、存续有时、都城奠定且疆域稳定的“晋”政权:

以晋之名:中国古代的5个晋政权得名缘由梳理

五个晋政权的基本信息

那么“晋”字是以什么样的寓意成为国名?怎样成为后续晋政权的国名?不同的“某晋”习称又是如何确定的呢?且看下文一一分解:

晋之起源:姬姓晋国

姬姓晋国建立于西周初年的成康时期,“叔虞封唐”与“燮父迁晋”是晋国初期最为重要的事件,其中,叔虞封唐或是周王室镇压古唐国叛乱而采取的举措,就像伯禽封鲁镇奄地、姜望封齐镇营丘,都是周王朝以宗法分封之外衣、行军事殖民之政策。而燮父迁晋则更是晋国得名的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第一次“由唐生晋”。

那么,“晋”究竟是什么含义呢?学界有三种观点:

其一,“晋”是位于古唐地(临汾、襄汾、浮山、翼城一带)附近的“晋水”,这支晋水应当是汾河支流滏河与浍河的一条支流,这条支流可能在上古时期的水文地貌状态下流经了翼城县境,如若“苇沟——北寿城遗址”日后能够确证便是燮父迁都之所的话,这支“晋水”想必也就应当在翼城县西附近了。

以晋之名:中国古代的5个晋政权得名缘由梳理

唐地、晋都分布图

其二,“晋”是“嘉禾”之象形义,引申出“上进”之义。因为“晋”字的契文、金文写法就像是“田里茁壮向上生长的两支禾苗”,且叔虞在治唐有功后向周王进献过“一禾两穗”的祥瑞:嘉禾,在原始信仰相当浓郁的周初,这样的祥瑞很容易被视为叔虞燮父统治合法性的神示天授。所以,燮父或是因此而把国号更改为“晋”的。

其三,“晋”是“箭簇插入箭囊之象形义,以“晋”为国号或是对于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立国政策的贯彻。晋立国之处是周王朝势力范围的北端,周边戎狄杂处,需要善武之风来维持其立足,所以国号便以“善射”的寓意彰显叔虞平定古唐国时的武功,并以此激励后代晋君晋民,在戎狄环伺的局面下生存。

无论,“晋”字究竟是什么含义,晋地与晋水的得名是在燮父迁晋以前还是以后,史家对于春秋时期的姬姓晋国,往往直接称呼其为“晋国”,这与“魏国”的原因一致,毕竟晋国是称不上“晋朝”的存在,自然也就没必要与日后的“晋朝”们进行区分,单单指出一个“国”字便可。

晋之续用:司马两晋

司马昭之所以选用“晋”作为国号,有三个原因:

其一,司马氏故乡是河内郡温县,无论温县还是整个河内郡,在春秋时期都曾是周王赐给晋国的“南阳”之地(太行山南的阳面),在春秋史的大部分时期,南阳与东阳都是作为晋国在太行山外的争霸跳板领土而存在的,所以河内司马氏家族也可以被视为地域文化层面上的“晋人”。

(魏甘露三年五月)以并州之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司州之河东、 平阳八郡”,封司马昭为晋公,九让乃止······魏景元三年十月,增司州之弘农、雍州之冯翊,并前八郡凡十郡,封昭为晋公、而昭受之。

其二,司马昭的封地是以晋地为主的:河东、平阳本来就是晋的本部腹心,弘农、冯翊则是晋的河外之地,太原、上党、乐平、西河则是晋之公卿乃至战国三晋开拓的北部领土。由此可见,司马昭的晋公国包括了晋与三晋除了南阳、东阳之地以外的所有领土。

其三,据胡阿详教授在《司马氏晋国号考说》一文中指出,司马昭的侯爵名唤“高都”、公爵名唤“晋”,不仅均是晋地地名,而且都有取代“高大之魏”应谶“代汉者当涂高”之寓意。也就是说,司马昭也有可能是取“晋”的引申义“上进”与“晋升”来替代魏之“高阙”义,进而从谶语上强压“魏”一头,暗喻司马晋才是真正接续“汉统”的“当涂高”。

以晋之名:中国古代的5个晋政权得名缘由梳理

西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至于这一晋朝的别称,有司马晋、西晋、东晋三种正式场合的称呼,以及“牛晋”这种玩梗时揶揄东晋的称呼。司马晋很简单,自然是以姓氏冠名的;西晋与东晋则是以洛阳与建康的相对位置而言的。而且,由于东晋对于巴蜀地区的控制并不长久(成汉、前秦、谯蜀先后有之),所以东晋的版图在大部分时期就像东吴一样,是偏东南的,所以才以方位“东西”冠名两晋,不以方位“南北”冠名两晋。(南朝与南宋毕竟都是长期占据巴蜀的)

至于牛晋,是因为《晋书》、《宋书》、《魏书》、《旧唐书》以及一些野史对于可能出现于魏明帝时期的谶语“牛继马后”的记载。对于这一谶语的解释,有三种:其一,牛为牛金或牛某人,司马睿是牛金或牛某人的儿子;其二,牛刘音近,牛继马后是指刘裕取代司马晋;其三,牛是指拓跋什翼犍。所谓“牛晋”便采用第一种解释,是用来揶揄东晋的一个玩梗型称呼。

晋之再续:沙陀两晋

五代十国时期,先后又有两个政权称“晋”,一个是李克用建立的晋王国,一个是石敬瑭建立的晋王朝。有趣的是,李克用自初得以割据晋阳的官职是唐王朝河东节度使,而石敬瑭赖以壮大自身实力伺机取代洛阳政权的官职则是后唐王朝河东节度使。也就是说,这两个晋政权不仅在地缘上发端于晋阳,其官职也是承袭自“唐”政权,这可以说是第二、第三个“由唐生晋”了。

李克用与石敬瑭两个沙陀军阀之所以称“晋”,很显然是因为其河东节度使所割据的地盘,恰好是“晋地”,虽然“河东镇”的主要辖区并非当年的晋国腹地,但由于“晋阳”的长期存在,以及汉儒对于晋水位置的误会,晋阳太原便与晋州临汾分享了“晋地”认同。所以,李石二人便可以据晋阳以称晋了。

李克用之晋王国,被部分史家称为“前晋”,其子李存勖称帝后由“晋”改“唐”,可以说“前晋”是“后唐”的前身。

石敬瑭之晋王朝,被史家称为“后晋”,虽然主要是为了与五代的其他四个王朝组成“后某”组合,但也有与李克用之晋并称“前后两晋”的意涵在里面。当然,除了“后晋”以外,史家也把石敬瑭之晋王朝称为“石晋”,是有一个“姓氏冠名”的例子。

以晋之名:中国古代的5个晋政权得名缘由梳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