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名將李陵為何投降匈奴,是詐降還是真降?

漢朝史家司馬遷,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史官,其所作《史記》對後世影響頗大。在司馬遷修史的過程中,遭遇的最大打擊,就是為李陵進言觸怒漢武帝,而受腐刑(即閹割)。腐刑對一個有氣節的男人而言,在精神和肉體上都是莫大的打擊,但是司馬遷忍辱負重,最終完成《史記》,為後人稱頌。那麼李陵是何許人也,為什麼司馬遷會不惜觸怒龍顏為他進言呢?

漢朝名將李陵為何投降匈奴,是詐降還是真降?

李陵西漢飛將軍李廣的長孫,匈奴名將,西漢名將,李陵的確投降於匈奴,不過李陵剛開始應該是詐降,後來漢武帝滅其三族 令李陵寒了心,李陵才真正投降於匈奴。

史書記載李陵善於騎射,愛護士卒,周圍人對他的評價很高。天漢二年五月,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師匈奴,李陵負責糧草輜重的運輸。李陵上殿向武帝叩頭請求出戰,漢武帝起初以戰馬不足為由拒絕了他的請求。李陵堅持出戰,說不用戰馬,“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我們現在分析,李陵難免有說大話的嫌疑,步兵對抗騎兵本來就處於下風,還放言只要五千步兵就可以攻克單于的王庭。好大喜功的漢武帝最終同意了他的請求。

漢朝名將李陵為何投降匈奴,是詐降還是真降?

十幾天後,李陵的部隊與匈奴兵在山間林莽中交兵。李陵連發幾箭射擊匈奴單于,單于大驚,匆忙逃走。看到李陵的部隊堅持了這麼久,依然如此英勇剽悍,單于對部下慨嘆地說:“這支部隊精銳善戰,久攻不下,日夜引我軍向南方邊塞走,莫非是有伏兵嗎?”言語中流露出退兵之意。但一些部下將領認為:“單于親身帶領數萬馬隊對立數千漢軍,如果不能消滅,豈不讓漢軍小看我們嗎?”單于所以決議再戰。兩軍一天比武數十次,李陵的部隊又殺死匈奴兵兩千餘人,單于感到局勢晦氣,所以又考慮退兵。李陵以5000人敵匈奴數萬人,消滅敵兵一萬餘人,挫敵威風,令漢武帝和滿朝文武驚喜不已。但是就在此刻,李陵的厄運卻悄但是至。

漢朝名將李陵為何投降匈奴,是詐降還是真降?

李陵與韓延年一同上馬,十多名壯士和他們一道衝出。匈奴數千騎兵緊追,韓延年戰死,李陵長嘆:“我無臉面去見陛下呀!”於是下馬投降了。

傳聞李陵屈服的音訊,滿朝文武紛繁進言,呵斥李陵有罪。唯有生性堅毅又有些書生意氣的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說話。司馬遷看到朝臣們在李陵打勝仗時都不惜溢美之辭,而李陵一朝兵敗,群臣就惡言相加,乘人之危,不由為李陵怒火中燒。他對漢武帝說:“李陵歷來忠孝,常常為國家大事捨生忘死。他帶領不足5000人的戎馬,深化匈奴境內,與數萬大軍作戰,殊死搏殺,挫敵銳氣,即使後來失利,也不能掩蓋他的勇敢之舉。至於他沒有戰死,恐怕是假意屈服,以圖日後為漢室效能。”

漢朝名將李陵為何投降匈奴,是詐降還是真降?

很久以後,武帝悔悟到李陵是無救援所致,說:“李陵出塞之時,本來詔令強弩都尉接應,只因受了這奸詐老將奏書的影響又改變了詔令,才使得李陵全軍覆沒。”於是派使者慰問賞賜了李陵的殘部。李陵在匈奴一年後,武帝派因杅將軍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

漢朝名將李陵為何投降匈奴,是詐降還是真降?

公孫敖無功而返,對武帝說:“聽俘虜講,李陵在幫單于練兵以對付漢軍,所以我們接不到他。”武帝聽到後,便將李陵家處以族刑,他母親、兄弟和妻子都被誅殺。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被定為誣罔罪名,被處以宮刑。

可是,這個協助匈奴兵擊敗漢軍的“奸細”卻並非李陵,而是與他姓名附近的另一名漢朝降將李緒。李陵得知自己被委屈、家人被誅殺之後,痛不欲生,派人刺殺了李緒。可是,這也只能洩一時之憤,畢竟杯水車薪。這次陰差陽錯的誤解使李陵回來漢朝的大門被牢牢封閉了,也使他戴罪立功、拯救名聲的期望化為烏有。

漢朝名將李陵為何投降匈奴,是詐降還是真降?

李陵的終身,雖然並沒有做出有損漢朝利益的工作,可是他的屈服畢竟沒有得到時人與後代人的體諒。人們常將李陵與蘇武比照,以顯現忠貞時令的不同。漢昭帝元平元年(前74),李陵死在匈奴。在屈服後的二十餘年間,他沒有再踏上華夏一步。援軍隔絕,一朝兵敗,他的遭受令人同情;屈服匈奴,誓不歸漢,他的挑選又令人不恥。最終,李陵在身敗名裂、全家被誅的苦楚和無法中客死他鄉,其間是非恩怨,千百年來誰能道清?

漢朝名將李陵為何投降匈奴,是詐降還是真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