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贊“抵得上兩個師”,“精日分子”嘲諷原因竟然是……

毛澤東贊“抵得上兩個師”,“精日分子”嘲諷原因竟然是……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這首震撼人心的《松花江上》早已為人們所熟知,但時下卻聽到一些“精日分子”對這首歌創作時綜合了小寡婦哭墳腔和東北大嫂的哭訴調頗有微詞,看看當年這首歌曲產生的歷史背景和震憾效應,他們就啞口無言了。

毛澤東贊“抵得上兩個師”,“精日分子”嘲諷原因竟然是……

以史為鑑,警鐘常鳴

毛澤東稱讚“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的一首歌曲引發“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1日,蔣介石到西安督促張學良、楊虎城“剿共”。學生們自發組織前往臨潼請願,要求蔣介石起兵抗日,並高唱《松花江上》,張學良和東北軍當即被感動,含淚而返,於次日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毛澤東贊“抵得上兩個師”,“精日分子”嘲諷原因竟然是……

網絡圖片

“西安事變”發生後,東北軍組織成了東北軍軍政宣傳隊,《松花江上》就成為宣傳隊最有力的宣傳武器。每當宣傳隊員演唱或教唱時,立即會引起東北軍將士的強烈共鳴。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這首歌就像熊熊燃燒的烈火一樣,迅速傳遍了東北軍的各軍各師。

毛澤東贊“抵得上兩個師”,“精日分子”嘲諷原因竟然是……

歌曲作者也成為影視的寵兒

1936年底,周恩來曾代表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出席東北軍軍官會議,他指揮與會代表唱起了《松花江上》,全場軍官熱淚盈眶,大家紛紛舉拳:“一定要打回老家去!”前不久,在央視播出的紀念抗戰專題節目《重慶大轟炸——原告團》中,原民生公司員工、現已101歲的老人陳代六講述:人們唱《松花江上》,“唱一遍,哭一遍”。這首歌激發了大後方人民參加抗戰、支持抗戰的勇氣和力量。抗日戰爭期間,《松花江上》發揮了巨大的宣傳鼓動作用。有一次,我八路軍的一個文工團摸到了敵人的碉堡下,憑著掩體向偽軍們宣傳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道理,宣傳全國人民團結抗日和我軍優先俘虜的政策,然後,又給他們唱起了《松花江上》。淒涼、悲憤的歌聲打動了偽軍們的心靈,一些偽軍把頭伸出碉堡窗口凝神靜聽。當歌唱結束後,碉堡中一個帶著哭腔、東北口音的士兵懇求:“再唱一遍,好嗎?”於是,《松花江上》再次響徹夜空。而碉堡中的哭聲也越來越大。後來,正是那位要求再唱一遍的士兵,帶著武器和幾個弟兄投誠到解放區來了。正如毛澤東所說:“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

親身感受“九一八”後東北軍慘狀,受王以哲將軍題詞激勵,《松花江上》開始萌芽了

1935年,張寒暉在定縣工作時,東北軍第五十三軍的一個營駐紮在定縣東關。由於東北軍在“九一八”事變中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丟棄了東北,退入華北、華中。幾年來,他們所到之處受盡了中央軍的歧視和欺壓。廣大東北軍將士早已心懷不滿,他們盼望早日打回東北去,趕走日寇,重返故鄉。也因此,東北軍將士中充滿了抗日情緒。當時中共河北省委派來恢復定縣地下黨工作的李德仲與張寒暉二人結識後感到很是投緣,就逐漸結下了親密的戰友情誼。李是東北人,他發現張寒暉對於東北問題有著特殊的興趣和強烈的感情,就在張的要求下,多次給他介紹東北從張學良父子統治時期到易幟的來龍去脈和自然資源情況:富繞的大地、豐富的寶藏以及“九一八”事變的經過和從東北流浪出來的所見所聞。每次,張寒暉都是認真地聽著、默默地記著,還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後來,定縣地下黨又與東北軍取得了聯繫,並東北軍中建立了秘密的東北同鄉會,組織歌詠隊,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東北軍的歌聲,曾經給張寒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常對人說:“由於東北軍是喪失家鄉的流亡軍隊,他們的士兵把歌曲唱得都很低沉,就連軍歌都唱得是那樣悲憤。”這時,一個為東北軍寫首歌的種子就悄悄地在張寒暉心中萌芽了。

毛澤東贊“抵得上兩個師”,“精日分子”嘲諷原因竟然是……

不忘屈辱,激勵民眾抗日熱情

1936年因工作需要,他來到西安,又擔任了西安省立二中28級班主任和國文教員。這是一所主要招收東北流亡學生的學校。一天夜裡,當時已經在東北軍中做地下工作的孫志遠偷偷地塞給張寒暉一本刊物,這是東北軍第六十七軍軍部出版的《東望》雜誌。在這本“九一八事變”專刊上,封面印著進步將領王以哲將軍的親筆題詞,那遒勁的行書寫著:“我們何時能返那美麗的田園?何時能慰我們的祖宗於地下?又何時能救我親愛的父老兄弟姊妹於水深火熱之中?”

張寒暉對著王以哲將軍的筆跡,審視良久。確實,將軍的這個題詞正集中反映了全體東北軍將士和他們的家人的迫切心情,不是剛才看到西安街頭東北大嫂哭訴的那一幕後,久久不能平靜。張寒暉又從孫志遠那裡瞭解到,紅軍與東北軍的關係已經得到顯著改善,東北軍將士普遍不願再到內戰中去送死,而是熱切地想去打日本人。他們說:“我們本應該到白山黑水間去與日寇拼個你死我活,怎麼能在我周秦漢唐之故國與我的同胞自相殘殺?”中共“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政策,在東北軍中已經發生了重要作用,東北軍抗日情緒也日益高漲。

孫志遠接下來又說:“最好能有一些直接反映東北軍思想感情的歌曲,老寒,你多才多藝,能不能編一首?填詞也行,新編曲更好。”張寒暉緩緩地說:“我正在琢磨一首新歌,好幾個月了,還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調子,等你下次來的時候,也許能給你看個大概了。”

“那好,我等著你的新歌,老夥計 ”。

聽著東北大嫂的哭訴腔,聯想到小寡婦上墳的悲涼調,《松花江上》伴隨著蕭瑟秋風誕生了

晚秋的深夜,一批東北淪陷後的難民流浪到了古城西安。有幾位衣衫單薄的大嫂凍得瑟瑟發抖,靠在避風的城牆處曬太陽。她們懷中骨瘦如柴的孩子,拱在媽媽懷裡吮吸乾癟的乳房,但食不果腹的媽媽哪裡還有奶水?孩子們餓得嗷嗷直哭。媽媽抱著孩子邊哭邊唱,傾訴著對家鄉的思念和生活的苦痛。她們哼唱的其實是一種民歌,即在東北民間廣泛流傳的“慢西城”調,這是一種表示悲傷痛苦的哭腔曲調。

她們不知道,此時佇立在寒風中的張寒暉已被深深打動。這天他恰好經過,這一幕讓他受到了巨大震動。

毛澤東贊“抵得上兩個師”,“精日分子”嘲諷原因竟然是……

網紅,網紅,抗日網紅更紅

張寒暉回到駐地,躺在他的木板床上,閉目凝思,夜不能寐。蕭瑟的秋風裹著落葉拍打著窗戶,彷彿洶湧的大海波濤在張寒暉胸中洶湧澎拜、上下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漸漸引起共鳴:“九一八”以來中華民族深重的災難、東北人民流離失所的悲慘遭遇、王以哲將軍的題詞……眼前好像看到了東北將士熱切的呼喚、東北大嫂痛苦的面容,耳畔又響起了東北婦女的哭泣聲,轉而又變成了自小就諳熟於心的定縣城南亂墳崗上那寡婦哭墳的悲涼哭腔與東北軍那帶著血淚的旋律渾合在一起……有了,他從寡婦哭墳的悲涼腔調中,抓到了一個曲調的素材,攤開稿紙揮筆,家國愁、民族恨,使他腦海中揚起了音樂的翅膀。他在追記了東北大嫂哭訴曲譜和定縣小寡婦哭墳腔調的基礎上,又依據東北民歌中的柳腔十八調的哀聲,完善豐富了歌曲的旋律。其中聲音特質、色彩變化、音樂連接方式、旋律的起承轉合、高潮、收尾以及情感發展的層次變化等等,幾乎一氣呵成。他反覆斟酌感到情緒和旋律都合乎想象中的構思,就反覆吟唱起來,直到天明方休。

他翻身下床,走到窗前課桌邊坐下,眯著雙眼,用手指輕輕敲擊著課桌打拍子,吟詠著,尋找新舊新的句子。為增強記憶,也便於發現新的詞句,他不斷地重複修改,終於將小寡婦哭墳中呈現出來的寶貴素材記錄整理出來,把它做為發展整首歌的基礎。

毛澤東贊“抵得上兩個師”,“精日分子”嘲諷原因竟然是……

作者張寒暉

第二天,他又再接再厲,根據東北大嫂哭訴中的詞句,提煉整理成了感人肺腑的歌詞:“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孃。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整日價在關內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哪年,哪月,才能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爹孃啊,爹孃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張寒暉不斷地琢磨著、吟唱著,不論是在白天還是黑夜,只要有空,他就在那裡反覆推敲、吟唱、完善,簡直到如痴如醉的地步。不知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松花江上》終於在蕭瑟秋風的伴奏下譜成了。

在試唱這首歌時,張寒暉幾次都忍不住淚流滿面,嗚咽得唱不下去。旁邊的學生和流浪難民也跟著放聲痛哭。他的朋友姚一徵回憶說:“當歌曲寫完後,我們唱到‘爹孃啊,爹孃啊’時,大家哭作一團”。《松花江上》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動人的旋律,讓所有唱它的人為之動容。

《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在北平演唱中歌篇上署名為“佚名”的張寒暉長眠寶塔山

當東北軍官兵把《松花江上》唱遍西北、蘇皖一帶的時候,這首歌也開始在北平流傳開來。當時,我黨領導的北平學聯歌詠隊在演唱《松花江上》這首歌時,為遵守黨的地下工作紀律,也為了保護歌曲作者,沒有將張寒暉的名字公之於眾,故在當時油印的歌篇上署名為“佚名”。

毛澤東贊“抵得上兩個師”,“精日分子”嘲諷原因竟然是……

歌聲伴清風,英雄也佚名

張寒暉1902年出生在河北省定縣(今河北省定州市)西建陽村一個衰敗的書香之家。他“1922年考入了北京戲專,1925年考入北京藝專,後來還到北大藝術學院學習戲劇藝術,同時進行創作、翻譯。此時他已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畢業後,他曾參與‘小劇院’活動”,“九一八”事變後,張寒暉積極參加抗日救亡的歌詠運動,用古老民歌《三國戰將勇》的曲譜填寫了《可恨的小日本》,還以《滿江紅》的曲調填寫了《告我青年》。1932年,張寒暉受黨派遣,隨東北流亡學生來到西安,被陝西省政府主席楊虎城任命為省民教館總務部長。

毛澤東贊“抵得上兩個師”,“精日分子”嘲諷原因竟然是……

小小“精日分子”在此豈不汗顏頻頻?

從1938年到1945年的艱苦抗戰中,張寒暉創作了大量的抗戰歌曲,極大地激勵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但他卻積勞成疾,於19466年3月11日,張寒暉因肺水腫惡化逝世,終年44歲,長眠於寶塔山麓。但他的《松花江上》,卻成為一支久唱不衰的歌曲,直到今天仍在音樂的長河中閃耀著光芒。

經過如此艱苦卓絕的創作歷程,才呈現在廣大民眾面前的《松花江上》,激勵了一批又一批人走上抗日前線,豈是幾個“精日分子”所能抵毀得了的。

讀者朋友還知道哪些因為多種原因不為人知的抗日故事,不妨說來一起教育教育那些無知的“精日分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