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消失的黃河號子

黃河向東,日月向西。一條繃緊的纖繩,拉動的是五千年沉重的歷史。

大風吹過了五千年,大河奔騰了五千年,船工的號子響徹了五千年。五千年的愛與恨,灑滿了滔滔的黃河水。五千年的悲與喜,融進在一聲聲的黃河號子裡。黃河號子,是五千年凝聚的黃河魂,是黃河的另一種咆哮聲。


「聽見」:消失的黃河號子

其實遠在人類社會出現之前,黃土高原早已是千溝萬壑。週期性的泛濫,裹泥帶沙,造成廣闊而肥沃的沖積平原。河南處於黃河衝出峽谷的特殊位置,處在中游和下游的結合部,我們的先民在與洪水的抗爭中,一起勞動,共同協作,漸漸形成有一定節奏、一定規律、一定起伏的聲音。後來才逐漸發展成為“黃河號子”。

黃河船工在與黃河風浪搏鬥的生活實踐中,創作出了豐富多采、獨具特色的黃河號子。聲聲號子,抒發了船工們複雜的感情,反映出他們的喜、怒、哀、樂、憂、怨、悲、歡。黃河船工號子,伴隨著船工的勞動,是船民生活的旋律。黃河船工從來是不行“啞巴船”的。船工們一投入工作,就開始唱“黃河叫號”,招呼大家準備行船。“黃河號子”的號詞大多根據生活和生產中的經驗、常識等編排而成,熟練時可即興創作。號詞對老河工們來說,都是信手拈來,朗朗上口,內容健康,比較容易在生產、生活中傳唱,這些普通的號詞裡,傳唱的是幾代黃河河工的精神寄託。

「聽見」:消失的黃河號子


黃河號子是黃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歷代黃河河工在治黃實踐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項黃河文化,它不僅是治黃實踐的濃縮,也是推動抗洪搶險施工的力量。黃河號子的特點是緊張、高亢,雄渾有力。該號子共分騎馬號、綿羊號、小官號和花號四種,號子不同,內容有別,或緩慢、或快速、或激昂、或抑揚。根據施工場面的情況,選用不同的號子,可給施工搶護人員以速度和力量,達到同心協力抗洪搶險的目的。


「聽見」:消失的黃河號子

而隨著河道的變化,船工們也創造出了各種形式的勞動號子,以適應勞動節奏的變化。黃河中上游是黃土高原和豫西山地,谷深峽險、水流湍急。黃河船工們逆流而上,步步艱難;順流而下,提心吊膽。民間有名俗話叫“船行三門峽,如過鬼門關”。三門峽是黃河最險惡的地段之一,明礁暗石,水勢兇猛,曾有不少船隻在這裡葬身河底。所以,船工們在這些河段裡行船,必須有同舟共濟之心,力挽狂瀾之膽。這時候,使用的號子幾乎不用歌詞,全用“嗨、嗨”的襯詞組成。黃河流出豫西山地,進入華北平原以後,沒有了那種奔騰無羈的氣勢,緩緩瀉入渤海。船工們在這些河段裡行船,其號子也多緩慢悠揚,頗具情趣。黃河號子採用的是一領眾和的形式,從歌詞到曲調都敦厚質樸、雄勁開闊。


「聽見」:消失的黃河號子


黃河船工長年累月航行在千里河道上,對黃河兩岸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船工們在用號子來調節單調、繁重的體力勞動的同時,也用歌聲來描繪山川景色,抒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如有這樣一首號子:一條飛龍出崑崙,搖頭擺尾過三門。吼聲震裂邙山頭,驚濤駭浪把船行。

在較平緩的河道上航行或勞動時間持續較長的時候,船工們往往唱一些歷史傳說故事,以解除疲勞,活躍氣氛,黃河船工號子以三國故事為歌詞內容的較多。如:三氣周瑜在江東,諸葛亮將臺祭東風。祭起東風連三陣,火燒曹營百萬兵。

「聽見」:消失的黃河號子

號工之詞內容多姿多彩,大多取自於歷史故事,其題材廣泛,可謂“觸景生情”,隨編隨喊。“黃河號子”屬民歌的一個主要載體,是人們參與集體協作性較強的勞動時,為了統一勞動節奏、協調勞動動作、調節勞動情緒而唱。幾千年來,黃河河工和黃河兩岸的人民在與天鬥爭、與河鬥爭的艱難歷程中迸發出的吶喊,就是傳承千年的黃河號子。黃河號子既是勞動者能力的表現,也是本地區或本行業悠久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澱。是了,黃河號子,是五千年凝聚的黃河魂,是黃河的另一種咆哮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