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全力推进“551”产业扶贫模式 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

岷县:全力推进“551”产业扶贫模式 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

本报讯 (记者蔺泽华)近年来,岷县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产业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脱贫抓产业、产业抓主体、主体抓规模、模式抓引领”的思路,全力推进“551”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每个贫困村有主导产业、每户贫困户有致富路子、每个贫困劳动力有致富技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

培育发展名优特农产品,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岷县以贫困户增收为核心,做优中药材主导产业,做大优质牧草、中蜂等新兴产业,做强传统产业,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中药材、中蜂、牧草三大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预计总产量将达到10万多吨,市值达32亿元,中药材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种植牧草10万亩,亩均产值3000元左右,助推群众增收效果显著。依托县内丰富的蜜源植物,中蜂养殖户达到7000户,其中贫困户2929户,存栏中蜂7万箱左右,总产值达到6000万元。

加大推广培训,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步伐。岷县严格执行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标准,通过项目扶持,大力引进旋耕机、采挖机等农用机械,降低了药材采挖成本。邀请省内外科研院所专家开展中药材、牧草种植和中蜂养殖等技术培训62期,培训群众8800多人(次)。加强特色产业标准化建设,建成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2万亩、集中连片中药材标准化基地96个7.76万亩;建成猫尾草千亩种植片带2个、特色草产品加工基地2个;组建中蜂合作社134个、养殖专业示范村3个、蜂产品加工企业6个,全县中蜂标准化养殖率达到95%以上,规模化养殖率达到45%。

强化资金投入,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岷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96亿元,安排到户项目资金3.77亿元,其中到户产业项目资金2.71亿元,用于贫困户种养业补助和入股配股分红等。县级财政增列扶贫资金5365万元,指导金融机构发放特色产业贷款5810万元;投入农业保险保费1341.05万元,完成了农业政策性保险收缴;开展理赔859起,赔付金额659.24万元。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利益联结模式。岷县制定出台了龙头企业培育扶持、认定管理等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国有农扶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扶贫车间+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成立了县国有农扶公司,推进产业发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42家,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并带动农户6.88万户,其中贫困户2.19万户。全县从事中药材加工营销企业有136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年加工各类中药材4万多吨。岷县当归城中药材年交易量达20万吨,交易总额60亿元。

强化品牌营销,扩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岷县当归”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生态原产地产品证书,成功入选中央电视台精准扶贫公益传播项目,全国当归种植系统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程启动实施,成功举办了岷县当归产业扶贫推进会。岷县开展 “中国蜂蜜之乡”和岷县蜂蜜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申报。探索“网店+合作社+贫困户”的电商扶贫新模式,电商从业人员达到6885人,其中贫困群众4235人,人均增收700元以上,根据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电商数据报告统计,岷县电商指数位居2017-2018年全国贫困县农产品电商全国第15位,全省第1位。

抓“三变”改革,催生农村自身发展动力。岷县深入推进“三变”改革,支持和鼓励生产销售规模大、发展前景好、市场竞争力强的27家企业与合作社参与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发展,配股9162万元,带动贫困户8292户,按不低于8%的保底分红。在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同时,注入资金6816万元,为每个贫困村制定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采取入股龙头企业、实行保底分红等措施,实现了全县30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覆盖。

狠抓科技示范,助推产业升级增效。岷县围绕“五个一批”开展科技服务活动,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开展当归温室苗大田移栽等试验示范6项。组建150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在贫困村建成科技示范点53个、科技示范基地5个,推广应用新技术4项,示范应用新产品6项。有2家众创空间、2名创新创业导师获省级首批认定,有1项研究课题荣获甘肃省情报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定西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功签约了“岷山红三叶航天育种合作研究协议”,为进一步提升贫困村特色产业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

http://szb.dingxidaily.com/rb/20181107/Articel01009QY.ht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