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探索」因地制宜助力产业脱贫攻坚和产业体系建设,定西将要这么办——精心打造“551”产业扶贫模式

「视野探索」因地制宜助力产业脱贫攻坚和产业体系建设,定西将要这么办——精心打造“551”产业扶贫模式

「视野探索」因地制宜助力产业脱贫攻坚和产业体系建设,定西将要这么办——精心打造“551”产业扶贫模式
「视野探索」因地制宜助力产业脱贫攻坚和产业体系建设,定西将要这么办——精心打造“551”产业扶贫模式

2018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视野探索」因地制宜助力产业脱贫攻坚和产业体系建设,定西将要这么办——精心打造“551”产业扶贫模式

当前,在定西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市情,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子。针对我市“最难的是贫困群众的增收问题”这一实际,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并发表署名文章,创造性地提出了着力构建“551”产业扶贫模式这一符合定西实际的产业扶贫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市上制定出台《全市打赢产业扶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重点就如何精心打造“551”产业扶贫模式,加快脱贫攻坚进程作出了安排部署。

「视野探索」因地制宜助力产业脱贫攻坚和产业体系建设,定西将要这么办——精心打造“551”产业扶贫模式

名词解释

“551”产业扶贫模式

前一个“5”:构建特色产业—品质标准—带动主体—营销体系—风险防控“5”个环节的扶贫全产业链;

后一个“5”:构建扶持政策—“三变”改革—技术培训—责任体系—基层组织“5”个方面的扶贫产业保障支撑体系;

“1”:打造具有定西特色、竞争优势明显、带贫能力显著的“陇原品牌”产业、产品。

精心打造“551”产业扶贫模式

着力构建扶贫全产业发展链(第一个“5”)

1

明确特色产业

目标

坚持一户一策,培育发展“6+X”脱贫主导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培育一个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有一个脱贫主业;

进一步夯实2018—2020年全市产业脱贫人口底数,逐村逐户核准分年度、分产业脱贫人口,确保产业脱贫工作底数清、进度快、措施实、效果好。

措施

a 精准界定产业扶持对象。

2018至2020年,全市有4.0584万户、16.421万贫困人口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其中种植业脱贫2.7603万户、11.3313万人,养殖业脱贫1.2981万户、5.0897万人。

b 着力培育脱贫主导产业。

建立全市“6+X”的脱贫产业全覆盖体系,有条件发展“牛、羊、薯、药、果、菜”六大特色产业的贫困村要依托现有基础扩大规模,提质增效;

不适宜发展“六大特色产业”的贫困村,要以食用菌、小杂粮、花卉、百合、金银花、小买卖、小作坊、小技能等为补充,因村因户制宜,培育周期短、见效快、特色鲜明的“微产业、微业态”。

c 严格建立产业脱贫台账。

建立健全一套市级精准到村、县级精准到户的产业脱贫工作台账。

2

严格品质标准

目标

建立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按品牌建设要求,抓好标准化种植(养殖)和标准化加工,实现对农业生产从农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到加工产品和市场销售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确保扶贫主导产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措施

a 完善标准体系。

围绕全市特色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在已有的145个产业产品标准的基础上,完善标准体系,组织制定修订一批种植(养殖)、加工地方标准,形成完善的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

b 提升产品品质。

抓好现有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的实施,在贫困村大力推广种、养、加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技术,抓好标准化种植(养殖)和标准化加工,实现对农业生产从农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到加工产品和市场销售的全程控制,确保2020年贫困村主导产业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80%以上。

c 培育品牌产品。

加快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认定,对新认定的“三品一标”产品给予奖补,到2020年,全市“六大产业”产品及区域优势产品大部分得到认定;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二维码“进企业、入农户”行动,确保贫困村、贫困户主导产业质量稳定、产品安全。

抓好农产品商标注册,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加快推进“定西产品”向“定西品牌”转型升级,集中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社会认可度高的农产品品牌产品。

3

培育带动主体

目标

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通过自身发展壮大一批、嫁接引进一批、政府主导组建一批等方式,培育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运行模式,所有产业、贫困村和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实现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国有农业开发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带动全覆盖。

要通过主体引领带动,进一步加大种养业的发展规模、加快贮藏和加工体系建设、加强产销对接,促进产业链条延伸,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让所有贫困村和贫困户都融入到产业中,使贫困户发展有保障、增收有期望。

措施

a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坚持外引和自建两手发力,瞄准国内外大型企业,主动上门对接,引导进入产业发展各个环节;

通过本地企业的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本地龙头企业,实现每个县区每个特色产业都组建一个以上带贫能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运行模式,带动贫困片区特色产业发展。

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发展要实现全覆盖,村上不能覆盖的乡上负责,乡上不能覆盖的县上负责,县上不能覆盖的市上负责;对龙头企业确实覆盖不了的由国有农业开发公司通过建立乡镇分公司兜底解决,确保实现龙头企业对合作社带动全覆盖。

b 强化合作社带动。

2018年8月底前,实现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全覆盖,年底实现合作社对贫困户带动全覆盖。

2019年开展贫困村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对运行不规范特别是没有业务的“空壳社”“挂牌社”“家庭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整改,鼓励抱团发展,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社。各县区要重点奖励或扶持规模较大、效益较高、社会责任感强、带动能力显著的合作社;

2020年,所有贫困村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行、高效运转,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带动农户能力显著提升。

c 发挥国有农发公司优势。

各县区国有农业开发公司要规范营运,尽快在各乡镇成立分公司,担负起产业扶贫“主力军”的作用;

对合作社“空白村”或只有一个合作社的贫困村、且近期没有组建主体的要兜底建设,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让贫困户既作为股东分享财产性收益,又能通过劳务获得工资性收入,达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的多赢目标。

d 扶持发展“扶贫车间”。

大力扶持经营主体在贫困村兴办“扶贫车间”“社区工厂”,吸纳贫困户就近、就地务工增收;

财政投入资金要折股量化到贫困户;

鼓励贫困户将土地、设备等入股到“扶贫车间”“社区工厂”进行分红。

e 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按照“一企一策、一社一策”的原则,督促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资源入股等多种方式,建立起与贫困户联结紧密、统分结合的产销衔接和利益联结机制。

有条件的村要建立“五统一分”或“N统一分”的联结机制,把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结起来,并通过新型经营主体把千家万户的贫困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

f 做好新型经营主体动态监测。

制定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动态监测机制;指导各乡镇、村两委、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新型经营主体落实联结机制和分红机制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对落实带动措施不力的经营主体进行及时有效的告诫。

4

完善营销体系

目标

加快完善涵盖全产业链的产品营销体系。

扶持农产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业发展,通过推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在贫困片带、贫困村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贫困户脱贫。

加强县乡村农产品、投入品物流体系建设,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保鲜、初级加工支持政策全覆盖。

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产销对接,畅通绿色通道,使贫困地区更多的农产品进入国内大型农产品市场。

措施

a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统筹使用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项目资金,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贫困村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

加工企业(合作社)要与贫困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按照带动情况落实原料收购奖补政策。

b 加快冷链体系建设。

在有需求的贫困村要积极争取落实果蔬保鲜库、马铃薯贮藏窖、中药材烘干房、冷藏车建设项目。加快建立健全储藏、运输、加工、销售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改善生鲜农产品外销条件。

c 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

进一步加大集交易场地、冷链物流、储藏加工、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力度。

积极对接甘肃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有效组织市内农产品营销企业抱团出市、出省,进入全省、全国终端市场,推动特色农产品进入京津沪、粤港澳、成渝地区、福州市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等大市场,积极参加甘肃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洽谈会、中医药博览会、马铃薯产销对接会和各地农产品展销活动,组建产业产品联盟,努力扩大定西农特产品销售范围和销售渠道,把产业品牌打出去、树起来。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形成“互联网+农产品”的新型产销对接方式。

5

重视风险防控

目标

发挥保险保本垫底作用,确保政策保险与扶贫保险、商业保险环环相扣,无缝对接,实现“两个全覆盖”,即脱贫产业全产业链保险全覆盖,所有贫困户产业发展保险全覆盖;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灾害、疫病、市场面前收入不降低,确保产业发展有保障、贫困户脱贫有保证。

措施

a 建立产业保险联结机制。

全面落实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垫底”政策,完善“中央+省级+市县”相互补充的产品体系,探索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定西模式”,积极开发成本保险、收入保险和目标价格、天气指数等创新性保险产品与服务,实现种养、加工、营销全产业链保险全覆盖。

要积极探索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保底分红和土地流转履约保险,确保新型经营主体稳定、赢利、健康发展。

建立“保险机构+农业部门(专业人员)+乡村代表”的查勘定损联合工作机制,做到真保真赔。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两个风险”,让贫困户放心种、放心养,新型经营主体放心发展。

b 健全融资担保体系。

组建甘肃金控定西融资担保公司,探索和推广“政银担+保担”等增信合作模式,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保险联动运营机制,撬动各类金融资金40亿元,配合做好省农担公司业务,提升定西国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定西海丰融资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支持企业有效融资。

●建立健全产业保障支撑体系(第二个“5”)

1

用好扶持政策

目标

整合中央和省、市各类扶持政策、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扶贫产业、贫困村、贫困户,让产业发展有资金、带动有主体、脱贫有保障。

措施

a 把握好资金投向

中央、省、市、县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70%以上的整合涉农资金都要安排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到人扶持项目,其中70%以上的到户资金,用于产业扶贫人口的种养业增收项目。

b 壮大村集体经济。

各县区要统筹安排资金,选择资产盘活型、资源开发型、为农服务型、项目带动型等多种模式,探索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和有效途径,采取“四个一批”的方式,确保贫困村集体收入年内消除“空壳村”,今后两年逐步增加,2020年全市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解决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两委”造血功能不强问题。

c 强化金融支持。

用好用活“全省1000亿元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500亿产业发展基金、500亿农产品收购贷款”政策,撬动各类金融资金,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扶贫产业快速发展。

d 借力社会帮扶。

用好对口帮扶、定点帮扶两大资源,扶持发展菌草种植、扶贫车间建设等产业扶贫增收项目,各级各类帮扶资金的使用参照“两个70%”政策,弥补产业扶持资金不足的问题。

e 落实农业扶贫企业优惠政策。

要不折不扣地用足、用好国家省上对农业扶贫企业的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解决龙头企业后顾之忧。

2

深化“三变”改革

目标

切实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三变”改革32条政策和26个配套办法、方案,在总结推广陇西、通渭两个试点县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三变”改革;

要真正把农户、集体和国有的一切资源、资产、资金以及其他可变要素量化入股,让农村所有的生产要素、主体活起来、动起来,让农民群众富起来;

要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推广富有成效的“三变”模式,强化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措施

a 加大主体参与力度。

引导市内外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农村“三变”改革,把农户、集体和国有可变资源、资产、资金以及一切可变要素量化入股,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原材料、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等资金和生产资料入股企业(合作社)参与分红,让贫困群众在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分红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b 建立科学的保底分红机制。

把产业扶贫与“三变”改革有机结合,创新收益分红机制,实现入股是纽带,带动脱贫是核心的目标。

c 借鉴推广产业扶贫带动模式。

学习借鉴推广利用国有资本和供销社等集体资产建立农业开发公司的“庄浪模式”以及轻资产合作的北京“德青源模式”,加快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

结合实际,总结推广全市已经成熟的产业扶贫带动模式,确保产业扶贫发挥最大的带贫作用。

3

加强技术培训

目标

创新培训方式,依托龙头企业基地开展实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抓好各级干部、农村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和贫困户精准培训,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水平。

措施

a 强化品种技术支撑。

加快引进市外、省外、国外种养优良品种,加大本地品种改良力度;

积极抓好马铃薯区域良种基地和道地中药材两大良种基地建设,马铃薯产业要落实“两个一半”的任务,中药材产业要优先在重点贫困村、贫困户建设种子种苗基地;

集成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满足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良种需求。

加强县乡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和村组防疫员的主体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开展多元化社会化防治防疫技术服务,抓好畜禽防疫和动植物产地检疫、调运检疫。

b 强化产业技能培训。

按照分级培训、各有重点的原则抓好产业培训。

市上要统筹做好省厅下达的村干部、帮扶队长以及产业脱贫和示范户的培训工作;

各县区要统筹资金,加强对贫困村农村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和贫困户的产业技术精准培训;

抓好贫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三年对所有驻村农技员、建档立卡贫困户轮训一遍,实现有培训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一人一技全覆盖”,每户贫困户有1个科技明白人。

c 建强技术服务队伍。

从市、县、乡三级抽调农业科技人员,因村因产业分类选派到重点贫困村,确保全市869个贫困村每村至少有1名能力过硬、责任心强的农技人员,围绕贫困村脱贫主导产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开展精准技术指导与培训。

市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科技局选派副高职称以上专家,联合组建“6+1”市级专家组,由产业专责单位县级领导干部任组长,对“6+X”产业开展常年巡回式的技术服务,同时巡回督导贫困村驻村农技员工作。

4

健全责任体系

目标

市县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产业扶贫主体责任,构建各级书记、各级部门、工作人员抓产业扶贫的责任体系,主要领导要扛起“统领统揽统筹”责任,对产业扶贫各项工作要亲自设计、亲自安排、亲自部署、亲自破解、亲自推动,压实推进责任,加大问责力度,确保产业扶贫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措施

a 建立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实行市、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双组长”负责制,成立产业扶贫专责工作组,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脱贫、全市合力促攻坚”的组织领导机制。

建立产业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安排部署全市产业扶贫工作,分析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督促检查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见效。

b 建立完善帮扶工作机制。

在实现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村全覆盖、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全覆盖的基础上,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帮扶责任人全覆盖。

帮扶工作队要切实把工作重心和精力放在产业脱贫攻坚上,特别要放在产业脱贫户的精准扶贫上。

c 建立完善责任落实机制。

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区、市直部门签订产业脱贫攻坚责任书(县上也要参照市上的做法),全面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落实机制,县区、乡镇、部门领导和帮扶干部都要最大限度聚焦产业扶贫,压茬推进产业扶贫各项具体措施落实。市产业扶贫专责组各成员单位要承担好产业扶贫的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好职责。

d 建立完善领导包抓机制。

实现全市557个深度贫困村由市县领导包抓全覆盖,将最强的领导力量、最优的帮扶资源倾斜到深度贫困县乡村的产业扶贫上。

e 建立完善督查考核机制。

建立完善特色产业脱贫督查考核机制,明确具体的督查考核指标,对照标准开展督查考核,严格兑现奖罚措施。

组建“6+1”的督导团队,定期不定期巡回督导。

建立健全“市上一月一调度、县上一旬一调度、乡上一周一调度、村上一天一调度”的机制,及时推动任务落实。

5

夯实基层组织

目标

突出村“两委”班子、驻村包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引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转变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让广大干部群众成为产业发展、产业扶贫的行家里手。

措施

a 强化村两委班子带动。

加强和完善村“两委”班子建设,切实为贫困户落实好产业扶贫的各项政策、措施。

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党社联建”等模式,鼓励引导贫困村联合成立联村党委或党总支,在产业扶贫方面抱团发展。

各县区为每个贫困村安排5万元互助资金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收益归村级集体。

b 发挥驻村干部职责。

省、市、县派驻、包驻到贫困村的所有干部,都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到产业扶贫上,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谋划产业发展、落实产业扶持政策、争取产业项目资金、监督带动措施的落实,切实做好产业扶贫微观层面的具体工作。

c 培养致富带头人。

鼓励把贫困村党员和村干部培养成产业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把脱贫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和村干部,引导支持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发展脱贫产业,带领贫困户共同脱贫致富。

●致力打造定西“陇原品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最后一个“1”)。

措施

今后三年要举全市之力着力构建定西产业扶贫全产业链(前一个“5”),建立健全产业扶贫的保障支撑体系(后一个“5”),最终形成区域特色突出、产业链条完整、竞争优势明显、带贫能力强的定西“陇原品牌”“甘肃名片”扶贫产业,做大做强一批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具有“独一份”“好中优”“特中特”“错峰头”的定西“金牌产品”“名牌产品”,真正实现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力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并为后续巩固脱贫成果、发展县域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产业基础和机制保障。

「视野探索」因地制宜助力产业脱贫攻坚和产业体系建设,定西将要这么办——精心打造“551”产业扶贫模式「视野探索」因地制宜助力产业脱贫攻坚和产业体系建设,定西将要这么办——精心打造“551”产业扶贫模式

推进党的建设

新的伟大工程

「视野探索」因地制宜助力产业脱贫攻坚和产业体系建设,定西将要这么办——精心打造“551”产业扶贫模式「视野探索」因地制宜助力产业脱贫攻坚和产业体系建设,定西将要这么办——精心打造“551”产业扶贫模式

长按左边二维码

感谢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