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一起感受偉大時代的農業科技力量

2018年的腳步漸行漸遠,我們即將迎來充滿未知的2019年,今天轉發《農民日報》科技教育專刊編輯部的文章,一起《感受偉大時代的農業科技力量》,一起分享改革開放40年我國農業的騰飛。

年末:一起感受偉大時代的農業科技力量


1978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科技在神州大地煥發出新的活力。細細回顧,改革開放40年我國農業科技事業經歷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與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時代同頻共振,有力地支撐和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

改革開放40年,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快速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從改革開放之初的27%增長到2017年的57.5%,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取得一系列原創性標誌性成果,共獲得國家各類科技獎勵2227項。

改革開放40年,我國農業科技始終堅持立足國情,圍繞關鍵技術與共性技術,為解決不同時期的重大農業問題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實現了科技先行、科技引領、科技支撐。

改革開放40年,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成績斐然,大量科研成果推廣應用於農業生產,推廣農作物優良品種3萬餘個,主要農作物品種更換5~6次,良種覆蓋率達到96%以上。

改革開放40年,農業科研人才蓬勃發展,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由1979年的597家發展到2017年的1063家,農業科研人員由1979年的2.2萬人發展到2017年的11.5萬人。農技推廣隊伍更加穩定,作用更加突出。

改革開放40年,我國深入推進農業多邊和雙邊合作,農業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向縱深發展。

40年,我們看到了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孜孜以求和披荊斬棘,見證了農業科技成果落地開花結成碩果,感受了偉大時代的農業科技帶來的驚人變化。在國際競爭激烈的科技領域,我們正在由“跟跑者”變為“並跑者”,甚至是“領跑者”。

當我們站在2018年的歲尾,不禁感慨在歷史的長河裡,也許每一年都是一個平凡的瞬間。但每一年每一天的一點努力一點進步,將凝集成一束照亮時代的光芒,一種改變世界的力量。

回望2018年農業科技留下的印痕,我們前行的腳步將更加堅定。走進新時代,我們站在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起點,迎來又一個春天。

開展前沿研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紮實開展轉基因作物綜合性狀測試,篩選出16個達到審定標準的抗蟲耐除草劑玉米重大品種,抗蟲水稻華恢1號獲得了美國進口許可,耐除草劑大豆S4003.14通過阿根廷的安全評審,進一步打牢產業化基礎。

■加快基因組編輯、合成生物學等顛覆性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基因克隆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領先,獲得具有自主產權的重大基因200多個。

■構建了水稻、棉花、玉米等主要農作物規模化轉基因技術體系。

創新農業科技體制機制

■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高效率運行、高質量發展,重點打造20個標杆聯盟,在實體化運行、一體化實施和共建共享三大機制運行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啟動了廣東廣州科創中心建設,繼續推動江蘇南京、山西太谷、四川成都等3箇中心運行建設工作。

■實施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績效評價改革,遴選了12個試點機構開展績效評價改革試點,建立了以主要職責任務為評價內容,以科技活動類型為分類依據的農業科研機構績效評價制度和評價機制。

加強農技推廣服務

在8個省開展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試點,構建需求關聯和利益聯結新機制,探索上下貫通、左右銜接的協同推廣新模式。

推動農技推廣任務網絡化、服務智能化、考核電子化,31萬名農技人員應用“中國農技推廣”APP開展指導服務,補助項目2993個縣級單位實現績效管理及成效展示信息化。

在22個省貧困地區以及天津、福建等有需要的856個縣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招募3000餘名特聘農技員,強化技術指導服務,助力脫貧攻堅和特色產業發展。

通過異地研修、集中辦班、現場實訓等方式,對全國1/3以上的農技人員進行了連續不少於5天的脫產業務培訓,培育了1萬名農技推廣骨幹人才。

示範推廣了玉米籽粒低破碎機械化收穫技術等10項對農業農村經濟引領帶動能力明顯的技術模式。遴選推介70項符合綠色增產、資源節約、生態環保、質量安全等要求的主推技術。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以培育新一代“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職業農民為目標,組織各地深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全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以上。

舉辦首屆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論壇,評選資助100名傑出新型職業農民,發佈2017年度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和發展指數,認定第二批100個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推進標準規範、名師隊伍、精品課程和教材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