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民族英雄,甲午戰敗自殺殉國,清政府為何不讓他入土為安

十九世紀的世界風雲變幻,西方近代國家的建立,軍事實力的崛起,逐漸威脅到東方的大國。這時候的清朝處於晚期,政治混亂,朝局動盪,面對西方列強的洋槍火炮,中國被迫打開了國門,簽訂了許多不平等的條約。在抵抗西方侵略者的戰爭中,也湧現出一些愛國將領,有志之士,他們用一腔熱血捍衛著國家的尊嚴。鴉片戰爭中有林則徐不畏強權虎門銷煙,甲午戰爭中有丁汝昌自殺殉國。我們今天就來了解甲午海戰中的民族英雄丁汝昌,在甲午戰敗後,他自殺殉國,但是清政府卻不讓他入土為安,甚至在棺木上加了三道鐵鏈,為什麼會遭到這種待遇呢?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開始醒悟,不再以天朝自居,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打算進行自我救贖。

此人是民族英雄,甲午戰敗自殺殉國,清政府為何不讓他入土為安

在清政府的批准下,李鴻章和左宗棠等人開展了洋務運動,這是中國面對列強的挑釁時,士大夫階層的崛起,想要學習先進技術捍衛中國的主權。在李鴻章的多次請求下,清政府同意由他帶頭組建北洋水師,發展軍事實力。而想要組建軍隊,訓練出新式水軍,還要改良武器,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當時的朝廷還有著黨派爭鬥,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是一派,主張擁立光緒奪回實權,李鴻章則是另一派,為慈禧太后鞍前馬後的效力,雙方都有衝突,更何況翁同龢和李鴻章還有私仇,翁同龢掌管戶部,一切財務開支都要經過他的同意,所以北洋水師的建立舉步維艱,就算建立了,也沒有錢財添置新的軍艦火炮,軍備武器的老化,也為甲午戰爭失敗埋下了伏筆。

此人是民族英雄,甲午戰敗自殺殉國,清政府為何不讓他入土為安

就在這時候,丁汝昌投奔到李鴻章麾下,被任命為水師提督,負責訓練軍隊,原來丁汝昌參加過太平軍,後來向清軍投降,被調到了李鴻章的軍隊。丁汝昌作戰勇猛,為人老實不愛說話,對李鴻章言聽計從,李鴻章非常的器重他,這也是丁汝昌被調到北洋水師的原因。丁汝昌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努力學習海戰知識,1888年,奉命帶領鄧世昌赴英國購買巡洋艦,見識到國外的科技進步,也學到了許多知識,在回國的路上,他已經能夠自己繪製地圖,識別風向,成為一個專業的水師指揮。

此人是民族英雄,甲午戰敗自殺殉國,清政府為何不讓他入土為安

他學習知識後,實際運用操練水師,提出許多建議和不足。1891年他到日本進行訪問,親眼看到了日本的海軍實力,他察覺到日本的圖謀不軌,回國後就向朝廷進言,請求增添軍艦,購買火炮,加強訓練,防患於未然。只是他的建議,無人理睬。1894年,日本不宣而戰,清政府只能倉促應戰。丁汝昌率領北洋水師入海作戰,防範日本的偷襲,但是他卻收到兩個命令,令他左右為難,一面要求他出海尋找日本艦隊,一面又要求他不能遠離近海,需要保護山海關、威海等地。因為戰前準備不足,還有指揮的混亂,在和日本開戰後,北洋水師節節敗退,損失慘重。

此人是民族英雄,甲午戰敗自殺殉國,清政府為何不讓他入土為安

消息傳到了皇宮裡,以翁同龢為首的人把矛頭都指向了丁汝昌,讓他承擔一切責任,雖然有著李鴻章的袒護,才免於一死,讓他將功補過。在後來的黃海海戰中,丁汝昌不慎被炮彈炸到屁股,雖然不能站立了,他依然堅持在站臺上指揮軍隊作戰,鼓舞士兵英勇殺敵。北洋水師損失慘重,但也不算全敗,因為李鴻章的命令,把剩餘的北洋水師都停到了威海衛,想要保存水軍實力,但也放棄了黃海的控制權。在日本的瘋狂進攻下,旅順大連等港口都失守了,日本艦隊包圍了威海衛,想要勸降丁汝昌,但是他沒有接受,繼續率領剩餘水軍作戰。半個月過去了,北洋水師彈盡糧絕,許多將領都選擇向日本投降,在將領的逼迫下,要求丁汝昌出頭代表大家一起投降,丁汝昌毅然決然地拒絕了。

此人是民族英雄,甲午戰敗自殺殉國,清政府為何不讓他入土為安

面對無能為力的局勢,他留下一份遺書,自盡身亡。將士們又假借他的名義,和日本軍官換籤訂了《威海降約》,北洋水師千軍覆滅。清政府幾十年的心血毀於一旦,消息傳回京城,丁汝昌成為了替罪羊,一切罪責都在他身上,不明真相的光緒皇帝下令抄家產,還不許下葬。丁汝昌的棺木就這樣,被用鐵鏈纏繞,許久都不能下葬。清政府的做法怎能不叫人寒心,作為為國殉難的民族英雄,不給予嘉獎補貼,反而是不能入土為安,清朝的統治真的要結束了。當然關於鐵鏈纏在棺木上,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根據《廬江縣誌》記載,是一種當地習俗,能起到“涼血”的作用。而在棺木上纏繞鐵鏈也很有講究,鐵鏈是給窮人箍的,富人才能享受銅鏈。感慨丁汝昌的一生,忠心為國,卻落得朝廷罵名,好在現在法治健全,人人依法辦事,不會受到那麼多的冤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