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

于敏被譽為“氫彈之父”。錢三強曾說,于敏的工作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于敏在我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我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1961年起,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

1984年于敏與鄧榢先(左)在核試驗基地。 資料圖片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

1992年11月在中物院發展戰略研究研討會上(左起: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亞、于敏)。資料圖片

曾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自2018年11月17日程開甲去世後,兩個月內,我國再痛失一位“兩彈一星”元勳。目前,“兩彈一星”元勳僅餘3位在世。

于敏: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實現了氫彈突破和武器化——于敏,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1926年,于敏生於一個天津小職員家庭,從小讀書愛問為什麼。進入北大理學院後,他的成績名列榜首。導師張宗遂說: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麼好的。

新中國成立兩年後,于敏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

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行。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連妻子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

這是核物理學家于敏(1985年攝)。 新華社發

為了儘快研製出中國自己的氫彈,于敏廢寢忘食。“百日會戰”令人難以忘懷。100多個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頭於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後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在他的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雲升騰而起,我國氫彈試驗取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用了4年,中國用了2年8個月。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

這是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攝)。 新華社發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于敏率領團隊又在二代核武器研製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極高的榮譽紛至沓來,于敏一如既往保持著謙遜。他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於家客廳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