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權閹,有的可以廢立皇帝,有的皇帝說殺就殺,差距在哪?

皇權制度在華夏實行了很多年,因為皇帝嬪妃眾多,據說有三千佳麗、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所以為了保證皇帝陛下的帽子不被染顏色,皇宮中除了了少量的侍衛之外,不允許有男人的存在,但是偌大的皇宮全靠宮女幹活也不行,有些事情女人不太好辦,所以太監這一職業應運而生。

同樣都是權閹,有的可以廢立皇帝,有的皇帝說殺就殺,差距在哪?

太監中的英雄 馬三寶

太監,也叫宦官、閹人,原本多是受了宮刑的罪犯比較多,後來則有專門以此為職業的,清朝時期北京附近的某縣人就以侍侯人的手藝好而多出太監,最早的時候宦官並不全是閹人,從東漢以後則全部淨身才能入宮,而且只有那些首領才能叫太監,其餘的叫做內侍或者黃門之類的。

同樣都是權閹,有的可以廢立皇帝,有的皇帝說殺就殺,差距在哪?

改良造紙術的蔡倫也是位公公

明朝時期,皇帝為了與內閣及文官集團爭權,經常藉助太監的力量,也使得明朝時期的太監勢力比較大,甚至有閹黨一詞問世,而閹黨與東林黨及浙黨等文官勢力的黨爭扯皮也是明朝滅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同樣都是權閹,有的可以廢立皇帝,有的皇帝說殺就殺,差距在哪?

禍國殃民的東林黨

有明一朝,出名的太監至少有三位,一位是大型古裝動作片“土木堡之變”的總策劃、導演王振先生,第二位是號稱“站皇帝”的劉瑾,第三位則是號稱“九千歲”的魏忠賢。

叫王振先生是因為他原來真的是教書先生,後來因為欠債一狠心自己淨了身入宮,誤打誤撞成了正統皇帝朱祁鎮的大伴,朱祁鎮也就是在他的勸說之下要御駕親征瓦剌的,結果在土木堡,五十萬明軍精銳盡喪,朱祁鎮也成為了蒙古人抓獲的唯一一個明朝皇帝,王振很幸運沒有看到皇帝被抓,他們被圍困的時候王振就被憤怒的侍衛將軍樊忠捶死了。

同樣都是權閹,有的可以廢立皇帝,有的皇帝說殺就殺,差距在哪?

土木堡之變

而劉瑾與魏忠賢都是不得善終,一個被凌遲,一個被逼自盡,明朝的太監不管如何權勢滔天,只要皇帝旨意一下,馬上是人頭落地的下場。

同樣都是權閹,有的可以廢立皇帝,有的皇帝說殺就殺,差距在哪?

明朝太監

相比較起來,早期秦漢和唐朝的宦官就要厲害得多了。

趙高不但一手將胡亥推上了皇帝的寶座,還順手誅殺了胡亥的兄弟姐妹,後來又殺了胡亥立宗室子嬰為帝,也就是說秦始皇的嫡系子孫基本被趙高殺了個精光,可見不但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太監也十年不晚。

同樣都是權閹,有的可以廢立皇帝,有的皇帝說殺就殺,差距在哪?

指鹿為馬

而漢朝的張讓則被漢靈帝稱之為父,這是歷史上許多權閹達不到的高度,就是名臣也只有“尚父”姜子牙、“相父”呂不韋、“亞父”范增、“相父”諸葛亮等等,當然這也許與漢靈帝不算明君有關,連“張常侍我父、李常侍我母”這種不著調的話都說得出來。

同樣都是權閹,有的可以廢立皇帝,有的皇帝說殺就殺,差距在哪?

三國中的十常侍

唐朝早期的宦官還算是正面形象,像高力士、楊思勖等人雖然也是權閹,但是總體還是正面人物,為江山社稷還是立下汗馬功勞的,可是畫風到了李輔國時期就全變了,李輔國先是輔佐肅宗上位,然後迅速掌握大權,到了代宗時期,更是說出了“大家但內坐,外事自有老奴料理”這樣猖狂的話(大家是唐朝內侍稱呼皇帝的敬語)。

從憲宗時起,唐朝皇帝的廢立權基本都掌握在宦官手上,除了敬宗李湛是以太子身份登基的之外,其他皇帝的登基都是由太監扶持的,皇帝的繼位都要得到當權太監的認可,要不然就掌握不了實權,“甘露寺之變”就是最好的明證。

同樣都是權閹,有的可以廢立皇帝,有的皇帝說殺就殺,差距在哪?

甘露寺

那麼為什麼看起來差不多權勢的太監其勢力相差為何如此懸殊呢?這其中文官集團出力甚多,首先經過兩宋“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洗禮,皇帝分給文官的權力以及文官集團對武將的制約要大得多,秦漢時期禁軍就是天子的私軍,皇帝想打仗不用徵求任何人意見,所以隋唐時期文官設計了六部出來,搞個兵部來分武將的權。

同樣都是權閹,有的可以廢立皇帝,有的皇帝說殺就殺,差距在哪?

朕想打誰就打誰

但是唐朝節度使太多,搞得後來藩鎮專橫跋扈,最後做大滅掉了唐朝,五代十國時期是文人心目中除了永嘉之亂之外最黑暗的時代,所以宋朝時文官拼命制約武將,連狄青這樣的名臣都被陷害鬱鬱而終,而明朝時期更是文尊武卑到了極點,兵備道不過是六品官,參將一般是從二品,參將見了兵備道居然要行跪禮,文官成功扼住了武將的喉嚨。

同樣都是權閹,有的可以廢立皇帝,有的皇帝說殺就殺,差距在哪?

面涅將軍 狄青

掌握住武將就等於掌握了軍隊,而太監只要掌握不了兵就肯定掀不起多大的風浪,所以為什麼秦漢和唐朝的宦官那麼牛氣,因為人家手上有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