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儀休:用實踐來教學,用行動來教化

春秋,這個時期,對君王來說是個災難,是個困難的時代,而對於思想家、言論者,卻是一個自由且富饒的瘋狂發展時期。很多才學者精益求精,把思想和理論推論的井井有條、頭頭是道。正因為多發搶掠和戰爭,君王對於賢才求之若渴。公儀休本是學堂博士,就因為才學廣博、格外優異,做了魯國的宰相。君子貧但能守得正道,達更能堅持真理,追求本心。公儀休便是如此一個人。公儀休作為魯國宰相,並不居功自傲,反而格外的注意行為禮節,不容得半點的差錯。公儀休愛吃魚,若有人給他送了一隻半條,他也是不願意接受的。

公儀休:用實踐來教學,用行動來教化


其自有其道理:公儀休身為宰相,本就應該清廉做人,奉公做事,雖然是一條魚,往小了看也算不著是什麼行賄,但是送魚者與被魚者的身份地位高低懸殊,難免會有些流連之詞,這是為了國家的法律,也是為了身為宰相的責任;第二,他高居於宰相,本可美味佳餚應有盡有,又何差那一條魚呢?這對送魚的人來說,就是一種虧欠。其三,公儀休身為老師,身為國家的重要子臣,教導學生、引導各級官員和百姓、勸諫君主都要廉明,自己如果收下了別人的一條魚,那豈不是自己打碎了招牌?公儀休做事謹慎微妙,極其的奉公廉明,一絲一毫都不願意犯錯。

公儀休:用實踐來教學,用行動來教化

公儀休不僅不拿百信一分一毫,還做出了一系列有利於民生的舉措。公儀休自己家的菜種的好吃,他變都拔掉不允許再種,妻子紡織出的布漂亮結實,他卻毀了織機還把妻子訓斥了一頓。從表面上看公儀休好像是非不分,但是他這樣做卻是有良苦用心。如果自己家的菜好吃,還會再去買百姓的菜嗎?如果自己織的布匹自己用,那百姓織的又能賣給誰呢?這樣一來,那百姓的生活從何而來?更何況,公儀休身為宰相,本就家境富裕,不需要再另行生計。如此,公儀休便頒佈了政令,不允許國家務工人員已有良好的收入再去另行兼職,那樣會搶了百姓的飯碗,是對民不利的。這樣的政策在當代仍存在。

公儀休:用實踐來教學,用行動來教化

在古代,階級劃分明確,每個階級能得到的好處也不一樣。但是,越是下等的人民越多,得到的好處就越少,這樣在教育上便出了很大的問題。古時的道德教育僅僅能含括少數的先進分子,但是卻用這樣的道理去對待廣大的勞苦民眾,很顯然是不明智的。公儀休提出了對道德教育多層次的質疑。美好、修養、氣質……這些美麗的詞彙放在公儀休的身上都不為過。公儀休自己有很大的學識,並且能把學識化為生活,融化到一言一行之中,真正為百姓的生計著想,是難得的賢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