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告訴你:要有所成,得保持“飢餓感”

前段時間,蘋果2018年秋季新品發佈會舉行了。發佈會後,大家都在吐槽蘋果手機越來越貴,而且沒有什麼亮點,達不到心中預期。每當這時,大家都會情不自禁地懷念起喬布斯來。

作為蘋果的創始人和奠基人,喬布斯在世時,產品常常給人驚喜,根本不給大家吐槽的機會。喬布斯不光是在產品上,在思想領域,也是位先行者。

2005年,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上,提出了那句經典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細細探究就句話,喬布斯是建議人們內心保持一種“飢餓”的狀態。所謂“飢餓感”,就是對自我的不滿足,對高成就的不斷追求。

職場有所作為的人,大都和喬布斯一樣,有這種“飢餓感”。

喬布斯告訴你:要有所成,得保持“飢餓感”

今日頭條的創始人張一鳴,曾討論過這樣一種現象:他大學同學、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不錯的人才,甚至技術、成績都遠超過他,但十年之後,大部分人都沒有達到他的成就。

這些人大學畢業後進入比較穩定的單位,解決了住房和戶口。之後的日子,就在老婆孩子三室一廳的舒適區裡轉,週而復始。時間一晃十年,和張一鳴一對比,職場上的差距就出來了。

水平原本相當的人,經過一段時間,就遠遠落後了,這是為什麼?因為這些人內心太容易滿足了,缺乏“飢餓感”。

職場中,決定你高度的關鍵因素,往往不是才華、也不是背景,而是是否保持“飢餓感”。沒有“飢餓感”的人,就不會設立高遠的目標,沒有目標,就不會採取行動。沒有行動,就停留在原地不前。日積月累,與人的差距越來越大。

相反,保持“飢餓感”的人,不會滿足一時的成就,眼裡永遠有未達到的目標。這種對高成就的渴望,是成功的動力。

“飢餓感”可以喚醒心中的巨人,產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追求卓越的雄心。這些人更容易成功的秘訣有三點:

1) 有“飢餓感”的人看周圍,看到的是資源,而不是困難。

保羅*戈埃羅寫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裡有句經典: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同事小美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她特別喜歡這句話,還把這句話抄寫在筆記本的扉頁上。

小美進公司人事部沒多久,就被分派到一個大家都不願意做的事情:出外招聘。因為公司是零售行業,薪資低,活兒累,去人才市場招聘幾乎沒什麼競爭力。每次收到的簡歷都寥寥無幾。網上招聘,面試之後基本都見光死。

馬上暑期顧客高峰就要來了,賣場如果沒有人幹活,直接影響銷售額。面對這樣的困境,小美卻沒有絲毫抱怨,馬不停蹄地開始幹活。

小美充分發揮了溝通協調的才能,把競爭對手的招聘方式都摸了一下底。瞭解到競爭對手和市裡的一些大專院校都簽了校企實習合作協議後,便立刻去聯繫了這些學校。

最後,小美竟然聯繫了一百多名學生來做暑期兼職,解決了公司的難題。小美面對難題和不公,她不抱怨,而是抱著一種非要把事情幹成的信念,來調動周邊的資源。她想的不是困難,而是有什麼資源可以做成這件事?

這就是有“飢餓感”的人看問題的方式:考慮的是我有什麼,而不是我沒有什麼。

有“飢餓感”的人看周圍,看到的是資源,而不是困難。這種看待事情的方式,能激發出自己無窮的潛能,最終達成目標。

2) 保持“飢餓感”,意味著保持學習的動力。

現在的世界變化越來越快,行業知識的更新速度都非常快,舊有的經驗積累的價值越來越低。羅振宇就曾對北大學生說:“如果我有些觀點和你們的不一樣,那八成是我錯了。” 如果要保持與時代同步,就要不斷學習。

同樣,內心保持“飢餓感”的人,舊有的經驗與知識積累已經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慾。他們總是對未知事物總是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想要探究事情的真相。

這種強烈的求知慾,給他們帶來的就是強烈的學習動力。

我上司職業生涯非常傳奇,他是這家世界頂級零售企業的總裁,也是這個級別唯一的亞洲人。

他最早進入公司也只是名普通員工,每天搬貨整理排面。但他有個特點,不甘於現狀,時時有種渴望學習的動力。

他從服務部門到營運部門,從食品到非食品,每個部門都主動提出去輪崗學習。這種強烈的求知慾和學習能力,使得他在眾多的人選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區最早的華人區域經理。

不僅如此,他還利用休息時間,自學英語和法語,這樣,他和集團高層就能直接溝通。

這種永不滿足的“飢餓感”,給了他無窮的學習動力,也成就了他的職場傳奇。 “飢餓感”不停,學習不止。保持“飢餓感”,意味著保持學習的動力。

3) “飢餓感”是一種內在動機,它決定著努力的程度。

職場上有“飢餓感”的人,通常是高成就需求者。所謂高成就需求者,就是經常追問自己:我需要怎樣的自我發展?我應該去學習什麼知識和技能?我應該為我自己設定怎樣的目標?

美國哈佛教授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認為,高成就需求者的人渴望將事情做得更為完美,喜歡設立有挑戰性的目標。

高成就需求者不會滿足眼下的成功,他們內心永遠有種對完美卓越的渴望。這種渴望就是 “飢餓感”。

這種“飢餓感”越深,為之付出的努力程度也就越深。喬布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005年時,市場上的手機都是鍵盤式手機,他提出要做成金剛玻璃面、多點觸控的屏幕式樣手機。所有人都告訴他,不可能!

“這是未來!我們不能滿足於現在!”因為對於心目中完美手機的渴望,喬布斯聯繫玻璃生產商康寧公司。一開始,康寧公司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喬布斯。最終,被喬布斯說服說試試看。

經過六個月的研發,康寧公司終於滿足了喬布斯的要求:生產出了從未製造過的玻璃。

喬布斯的“飢餓感”,決定了公司整個團隊的努力程度,把不可能一步步變成可能。最後,打造出了經典的iPhone,改變了世界。

“飢餓感”,它紮根於人們的內心,是每個人成功的內在動機。它決定著努力的程度。

有“飢餓感”的人,不會滿足現狀,而是努力取得更大成就、成為某個領域的出色人物。有“飢餓感”的人,渴望成為更優秀、更卓越的自己。讓我們和喬布斯一樣,永遠保持內心的“飢餓感”,保持對卓越的渴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