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中的匿名是不是偽匿名?

區塊鏈中的匿名是不是偽匿名?

中本聰曾經說過:“我不同意實名,對於比特幣來說沒必要。”匿名的單詞是anonymous,而在比特幣的白皮書中,中本聰用了的是pseudonymous(非實名)這個詞彙,也就是說比特幣從來都不是匿名,而是非實名。加密貨幣也做不到完全匿名,甚至自始至終沒有提及過匿名。


除了去中心化、共識機制、可追溯性這類區塊鏈特性外,被提及的最多的就是區塊鏈的匿名性。但大家對“匿名”的理解存在偏頗,因為用“匿名”來定義區塊鏈本身就並非正確。真正的區塊鏈,匿名僅是表象。並且,我們得分清兩個概念:

匿名VS非實名

匿名:在計算機科學中,匿名指的是具備無關聯性的化名,每個人的身份是無法被人知道的。所謂無關聯性,就是指站在攻擊者的角度,無法將用戶與系統之間的任意兩次交互進行關聯。在比特幣中,用戶反覆使用公鑰哈希值作為交易標識,交易之間顯然能建立關聯。因此比特幣並不具備匿名性。區塊鏈技術想要做到完全匿名,是比較困難的。

區塊鏈中的匿名是不是偽匿名?

非實名:而非實名是指每個人在區塊鏈上有一個和真實身份無關的虛擬身份,是區塊鏈本身的性質決定的,並且這個虛擬身份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透明的。例如在比特幣系統的交易中,使用者無需使用真名,而是採用公鑰哈希值作為交易標識,而公鑰哈希值就可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與真名無關,因此比特幣具備的是非實名性,大部分區塊鏈技術同理。

認同與爭議並存

不少人認同“匿名制”(也可以說是非實名制):這能使每個人的身份無法與虛擬賬戶聯繫起來,隱藏賬戶資產、轉賬記錄、轉賬時間等信息。但實際操作上,只要將虛擬賬戶和現實中的個人聯繫起來,數據就變成了完全透明。雖然將賬戶與現實中某個人聯繫起來很難,但是隻要這個人將賬戶中資產轉移,進行線下交易,就很有可能找到這個人,除非這筆資產一直沒有動過!

區塊鏈中的匿名是不是偽匿名?

爭議涉及經濟、法律、政管:區塊鏈雖然降低交易成本,但“匿名制”卻在增加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喪失透明度會影響用戶對該技術的信任,因為無從查證區塊鏈平臺上的貨幣生成、通貨膨脹率和其他交易信息。同時,區塊鏈上匿名的映射資產,沒有相關身份信息來驗證,當資產持有人試圖在實體世界確權時,是難以證明其所持權益的合法性,那就難以獲得法律的支持。因為政府、執法機構、監管機構也無法對“匿名制”的區塊鏈進行有效的管理。

核心優勢=核心劣勢

區塊鏈中的匿名是不是偽匿名?

在中心化系統中,個人信息是全部掌握在某個機構手中。而在去中心化系統中,個人信息是同時掌握在所有人手中,對於構建信任來說,雖然是理想化境界,但這種核心優勢也變成了核心劣勢——隱私問題。區塊鏈雖然具有非實名性,有著一個和真實身份無關的虛擬身份,而這個虛擬角色其實一直在網絡上“裸奔”。區塊鏈作為一個公開的賬本,當用戶的所有交易信息都暴露在大眾面前,如果這些交易信息被惡意挖掘及利用,將給用戶隱私帶來嚴重的威脅。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衍生大量的走私、販毒、詐騙、洗錢等非法行為,由此導致比特幣飽受抨擊。

匿名性高,保護隱私

區塊鏈中的匿名是不是偽匿名?

匿名與隱私保護,對於不想讓他人得知交易緣由的個人,或不願洩露商業秘密的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同時在投票、選舉、藝術品拍賣等方面也大有可為。在數字貨幣領域,做到能與“匿名”差不多效果的,有達世幣和門羅幣:隱藏交易發起者、接收、交易金額和交易IP即使你查到了此類產品轉賬地址背後的人是誰,也無法知道其他的信息。更為高級的技術是隻有擁有私鑰的人才能查到所有的轉賬信息。

匿名性高,難以信任

區塊鏈中的匿名是不是偽匿名?

在各項合作和交流中,是無法完全匿名的,否則信任構建將極為困難。此外還有審查監管需求,也是實際運作中不可忽略的一塊,完全去第三方的理想主義在現實應用中是行不通的,區塊鏈僅僅保障了線上數據的不可篡改真實可信,落到線下的承兌環節,這一切還是需要國家法律來保障執行。或許未來技術可以可以做到按需實名,所有交易只有政府機構有權穿透識別交易者真實身份,既保護隱私又能預防犯罪。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區塊鏈中的匿名是不是偽匿名?

執著於區塊鏈匿名與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區塊鏈不能做到完全匿名,即便做到完全匿名,也說不準帶給實體世界的效應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當下,我們更應關注區塊鏈技術本身,利用區塊鏈不同的特性,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這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焦點。區塊鏈的應用尚處於初級探索階段,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區塊鏈能做到在保證隱私的同時,還能避免有人藉助區塊鏈進行惡意破壞,為大數據時代提供一個公開可信的技術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