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中的匿名是不是伪匿名?

区块链中的匿名是不是伪匿名?

中本聪曾经说过:“我不同意实名,对于比特币来说没必要。”匿名的单词是anonymous,而在比特币的白皮书中,中本聪用了的是pseudonymous(非实名)这个词汇,也就是说比特币从来都不是匿名,而是非实名。加密货币也做不到完全匿名,甚至自始至终没有提及过匿名。


除了去中心化、共识机制、可追溯性这类区块链特性外,被提及的最多的就是区块链的匿名性。但大家对“匿名”的理解存在偏颇,因为用“匿名”来定义区块链本身就并非正确。真正的区块链,匿名仅是表象。并且,我们得分清两个概念:

匿名VS非实名

匿名:在计算机科学中,匿名指的是具备无关联性的化名,每个人的身份是无法被人知道的。所谓无关联性,就是指站在攻击者的角度,无法将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任意两次交互进行关联。在比特币中,用户反复使用公钥哈希值作为交易标识,交易之间显然能建立关联。因此比特币并不具备匿名性。区块链技术想要做到完全匿名,是比较困难的。

区块链中的匿名是不是伪匿名?

非实名:而非实名是指每个人在区块链上有一个和真实身份无关的虚拟身份,是区块链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并且这个虚拟身份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透明的。例如在比特币系统的交易中,使用者无需使用真名,而是采用公钥哈希值作为交易标识,而公钥哈希值就可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与真名无关,因此比特币具备的是非实名性,大部分区块链技术同理。

认同与争议并存

不少人认同“匿名制”(也可以说是非实名制):这能使每个人的身份无法与虚拟账户联系起来,隐藏账户资产、转账记录、转账时间等信息。但实际操作上,只要将虚拟账户和现实中的个人联系起来,数据就变成了完全透明。虽然将账户与现实中某个人联系起来很难,但是只要这个人将账户中资产转移,进行线下交易,就很有可能找到这个人,除非这笔资产一直没有动过!

区块链中的匿名是不是伪匿名?

争议涉及经济、法律、政管:区块链虽然降低交易成本,但“匿名制”却在增加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丧失透明度会影响用户对该技术的信任,因为无从查证区块链平台上的货币生成、通货膨胀率和其他交易信息。同时,区块链上匿名的映射资产,没有相关身份信息来验证,当资产持有人试图在实体世界确权时,是难以证明其所持权益的合法性,那就难以获得法律的支持。因为政府、执法机构、监管机构也无法对“匿名制”的区块链进行有效的管理。

核心优势=核心劣势

区块链中的匿名是不是伪匿名?

在中心化系统中,个人信息是全部掌握在某个机构手中。而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个人信息是同时掌握在所有人手中,对于构建信任来说,虽然是理想化境界,但这种核心优势也变成了核心劣势——隐私问题。区块链虽然具有非实名性,有着一个和真实身份无关的虚拟身份,而这个虚拟角色其实一直在网络上“裸奔”。区块链作为一个公开的账本,当用户的所有交易信息都暴露在大众面前,如果这些交易信息被恶意挖掘及利用,将给用户隐私带来严重的威胁。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衍生大量的走私、贩毒、诈骗、洗钱等非法行为,由此导致比特币饱受抨击。

匿名性高,保护隐私

区块链中的匿名是不是伪匿名?

匿名与隐私保护,对于不想让他人得知交易缘由的个人,或不愿泄露商业秘密的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同时在投票、选举、艺术品拍卖等方面也大有可为。在数字货币领域,做到能与“匿名”差不多效果的,有达世币和门罗币:隐藏交易发起者、接收、交易金额和交易IP即使你查到了此类产品转账地址背后的人是谁,也无法知道其他的信息。更为高级的技术是只有拥有私钥的人才能查到所有的转账信息。

匿名性高,难以信任

区块链中的匿名是不是伪匿名?

在各项合作和交流中,是无法完全匿名的,否则信任构建将极为困难。此外还有审查监管需求,也是实际运作中不可忽略的一块,完全去第三方的理想主义在现实应用中是行不通的,区块链仅仅保障了线上数据的不可篡改真实可信,落到线下的承兑环节,这一切还是需要国家法律来保障执行。或许未来技术可以可以做到按需实名,所有交易只有政府机构有权穿透识别交易者真实身份,既保护隐私又能预防犯罪。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区块链中的匿名是不是伪匿名?

执着于区块链匿名与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区块链不能做到完全匿名,即便做到完全匿名,也说不准带给实体世界的效应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当下,我们更应关注区块链技术本身,利用区块链不同的特性,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焦点。区块链的应用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区块链能做到在保证隐私的同时,还能避免有人借助区块链进行恶意破坏,为大数据时代提供一个公开可信的技术支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