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百億資金聚集廣東 中科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1月18日,從中科院2019年度工作會議上獲悉,中科院正在積極參與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約

132億元資金已經或即將“聚集”到廣東,建設多個大科技工程。


據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介紹,經中科院和廣東省雙方共同努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總投資23億元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於2018年8月23日在廣東東莞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

投資20億元的江門中微子實驗站正按計劃推進建設;

投資逾5億元的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於2018年11月16日開工;

投資逾16億元的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於2018年12月23日正式開工建設;

投資18億元的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也將於近期開工建設;

南方光源、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觀測與模擬裝置正開展前期論證;

同時,中科院也在深圳市政府支持下啟動建設了腦解析與腦模擬設施以及合成生物研究設施,總投資近50億元。

2018年11月18日,中科院與廣東省簽署了《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作協議》,同時簽署共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水平創新平臺等重大項目協議12項。未來雙方將共建珠三角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共建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共建高水平科研機構。

在已經啟動建設的兩批7家廣東省實驗室中,中科院深度參與了再生醫學與健康、材料科學與技術、先進製造科學與技術、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化學與精細化工等實驗室的建設,目前中科院有關單位正參與籌劃建設現代物理與清潔能源等領域的第三批省實驗室建設。中科院大學廣州學院、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等也在建設中。

據瞭解,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的建設已正式啟動。該院將根據香港法律在港註冊為非營利機構,中科院和香港特區政府將為在港機構建設提供啟動和運行經費支持。目前,雙方已明確,將依託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和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建設“再生醫學與健康創新中心” 和“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並先期入駐香港科學園。

相關閱讀: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

1月8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在廣州南沙揭牌成立。目前已有多個院士研究團隊確定加入,第一階段建設經費近83億元。該實驗室將著力解決大灣區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等關鍵核心科技難題,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發基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高科技產業發展。

超百億資金聚集廣東 中科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據悉,實驗室選址在廣州南沙區,依託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規劃建成包括南海所基礎研究園區、廣海局基礎研究園區、廣州南海科學國家中心園區、冷泉系統大科學裝置園區、大型科考碼頭及巖芯庫園區等,科研規劃用地600畝。

實驗室建設經費由廣東省、廣州市支持,中科院、自然資源部配置共用資源,分階段投入,2019年至2021年為第一階段,地方政府將投入逾23億元,中國科學院和自然資源部分別投入16.7億元和43億元作為共用資源。

開發海洋、經略海洋,拓展藍色經濟空間,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趨勢。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里斌在揭牌儀式上說,在海洋科技方面,廣州匯聚了華南地區優勢的科技力量,這些將助力廣州建設領先的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發基地,帶動區域海洋科技與海洋經濟發展,是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舉措。

打造國際一流的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發基地

據介紹,依據“立足灣區、深耕南海、跨越深藍”的基本理念,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將聚焦“南海邊緣海形成演化及其資源環境效應”核心科學問題,著力解決大灣區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等關鍵核心科技難題,按照“8+7+6+5”的格局佈局,聚焦8大海洋科學前沿基礎研究方向,發展7大海洋高新技術研發方向,建設6大創新支撐平臺,打造5個產業孵化中心,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發基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高科技產業發展。

2018年11月,以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自然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主要依託單位,協同香港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所、廣州能源所,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中國水產科學院南海水產所,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熱帶海洋氣象所,廣州中科院工業研究院,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海大集團等優勢力量共建該實驗室。

依託南海創新研究院和冷泉大科學裝置進行建設,中科院將出面國內傑出科技管理和海洋領域專家出任理事長和主任,進一步整合省內外相關的研究隊伍,形成併發揮集團軍優勢,改變各自為戰的“游擊隊”局面,目標牽引、問題導向、協同合作、用需結合,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發基地和大科學裝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