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還是不行?給還是不給?又雙叒叕讓我自己猜,摸不著頭腦

行還是不行?給還是不給?又雙叒叕讓我自己猜,摸不著頭腦

中國文字很有意思,看著非常簡單內涵卻非常深奧,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加入到學習漢語的行列,被調侃的範圍也越來越寬。漢語的簡單在於漢字以象形字為基礎,很多字一眼就能猜出來是什麼,但她的難和深奧也在於此,知道他的表面意思,就是不知道她真實意圖!讓你摸不著頭腦。

簡單點的,“不三不四”,不是三也不是四,那是五?其實和數字沒有任何關係。“毛手毛腳”?手腳上長毛?這類詞彙實在是太多,如果沒有語言環境,根本就不能理解真實意思。如果再加上一些因典故而產生的詞,就更難理解了。比如說“下榻”,這個詞還真不能隨便用。你可以說“某某領導人下榻釣魚臺國賓館”,但如果說“小張下榻某某快捷酒店”。對不起,你得去補考。因為“榻”是特意給尊貴的客人準備的專用床鋪。你一個小張,快捷酒店,和“榻”八杆子沒有關係。在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句“徐孺下陳蕃之榻”,就是用的這個典故。不懂這個事情的,真不知道“下榻”該用在何處?

行還是不行?給還是不給?又雙叒叕讓我自己猜,摸不著頭腦

還有涉及到我們國情的:人情和關係網。比如說“原則上是可以的”和“原則上是不可以的”究竟哪個表示可以?中國人不用琢磨都知道哪個表示事情辦妥了,外國人肯定一頭霧水,行還是不行?又讓我猜?能不能給準信!

漢字和漢語的難,確實和字沒有多大關係,而是跟我們深厚的歷史底蘊有關,跟我們的思維方式有關。漢字的表面意思很簡單,也很容易記住。舉個例子:“又”象形字,表示手。引申為重複或者繼續,兩個“又”表示一雙,三個“又”呢?四個“又”呢?是不是很簡單?你就記住它的意思了。這就是“又雙叒叕”(yòu,shuāng,ruò,zhuó),比如說“島國又雙叒叕換領導人了”“國民老公又雙叒叕給美女送石頭”。

如果“叕”字加上偏旁呢?也很好理解,來看看這些:

綴(zhuì),絞絲旁,一次又一次地用線,當然就是指用針線縫補了。如“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蘇軾《水龍吟》)

掇(duō),一次又一次地用手,就是拾取,選取,整理。如“因索於其家,得其遺稿千餘篇,並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蘇軾《梅聖俞詩集序》)

輟(chuò),一次又一次地上車,自然就是中途下來了,才需要上車,所以本意指中途停止,中間停頓。如“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史記 陳涉世家》)

行還是不行?給還是不給?又雙叒叕讓我自己猜,摸不著頭腦

說了這麼三個,接下來你看了其他的,肯定就知道什麼意思了,不用教你都能猜出來。啜(chuò),一次又一次地用口。不是吃就是喝,當然也有可能是親嘴!猜對了,就是這個意思喝。惙(chuò),一次又一次地用心,是傷心還是挖空心思?又猜對了,一遍又一遍地想,當然就憂慮疲乏了。涰(chuò),一次又一次地流水,流什麼水最可能?江、河、湖、海?都不是,是眼淚。

漢字有意思不?是不是來點意思,意思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