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空基地全力推進“七個融通” 構建航空特色雙創體系

今年以來,西安航空基地緊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航空產業的轉型升級。在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中,西安航空基地以制度融通、產業鏈融通、創新融通、平臺融通、資金融通、技術融通、人才融通的“七個融通”航空特色雙創體系建設為抓手,加快建設航空特色載體,匯聚航空雙創資源,著力提升航空產業配套能力,推動航空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有效解決了航空產業門檻高、中小企業創業難等問題,在促進產業聚集、搭建供應體系、推動軍民融合、實現航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創新+平臺+資金” 創建一流硬科技雙創基地

科技創新是長效發展的核心,西安航空基地不斷推進“創新融通”,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提升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西安航空基地聚焦細分專業領域,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構建協同創新體系,促進大中小企業交互共享創新成果。以企業為主體建成了陶瓷基複合材料工程化中心、航空大型模鍛件工程研究中心等20餘個市級以上技術創新平臺,推動政產學研合作,開展關鍵技術橫向聯合創新。建立科技成果向科技產品轉化的“技術攻關+工程化中心+企業生產”的產業化模式,累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2項,累計獲得知識產權授權1924件,其中發明專利452件。

圍繞中小民營企業需求,西安航空基地加快建設共享互動平臺,促進“平臺融通”,提升航空產業承載能力。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協作共享交流平臺、產業協作配套平臺和專業人才培養平臺四大公共平臺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保障,形成各方共贏、良性互動的創新創業服務模式。以國家航空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為核心,“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園區”的特色雙創載體服務體系逐步成型,引進軍品認證、投資機構、成果轉化等服務機構42家,提供定製的保姆式服務,為50餘家企業解決了民進軍難題。

此外,西安航空基地充分發揮特色產業優勢,推進“資金融通”。聯合龍頭企業形成信用擔保,發揮信用優勢,為下游合格供應商提供合同貸、信用貸等金融服務,緩解流動資金壓力,19家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3000餘萬元。同時充分發揮產業基金的招商優勢,聯合社會資本設立航空軍民融合發展基金,加快培育具有產業輻射作用的“子龍頭”項目,助推重大成果落戶基地。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與銀行、風險投資公司、擔保公司等機構建立溝通合作關係,“點對點”幫助小微企業融資超過2億元。

“人才+技術” 助推創新科技成果轉化

在致力於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基,西安航空基地實施“四主體一聯合”模式,推進“技術產品融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企業為投資主體、管理主體、需求主體、市場主體,高校與企業共同實施科技成果聯合開展市場轉化,實現區域技術創新“集團作戰”。建設航空複合材料檢測、航空模擬仿真等公共技術中心,彌補單個企業研發生產能力不足的短板。通過院所自轉、軍工自轉、院企聯轉、校企聯轉、軍民共轉、民企參軍等多種模式,以產品需求促發展,以產品互補促合作,推動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順利實現產業化。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西安航空基地緊密聯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大力推動“人才融通”,增強就地配套能力。以需求為引領,西安航空基地把企業創業需求與高校創新人才緊密對接,構建起校企人才交流通道,完善軍民融合人才政策,通過建設實訓基地、實習基地、研發基地等形式,鼓勵聯合辦學、聯合教學、聯合生產,培養實用性航空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及技能人才。同時發揮企業孵化服務專長,實施企業家培訓計劃,加強行業高端人才引進培養,形成了“科研+管理+實操”三級人才培養體系,已為區內企業輸出各類航空人才超過3萬人。

經過多方的不懈努力,西安航空基地創新創業體系建設收穫了良好的成效,先後獲得“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國家級眾創空間”、“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新示範基地”、“國家軍民融合科技服務機構”等國家級榮譽。目前,超過100家航空中小企業已成功孵化,成為我國航空產業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11月,西安航空基地還獲得財政部、工信部和科技部三部委聯合支持雙創特色載體建設專項資金5000萬元,加快打造特色載體推動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升級,構建獨具特色的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