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73年:吳三桂祭拜永曆陵,立志復明,起兵反清

公元1673年,清廷的削藩政令火速從紫禁城傳到了千里之外的雲南平西王府,平西王吳三桂從睡夢中慌忙醒來,並緊急召開了智囊團會議。面對朝廷的削藩舉措他早已是心知肚明,並且有所準備。

起兵!這句憋在了他心底很久的話如潮水一般噴湧而出。

公元1673年:吳三桂祭拜永曆陵,立志復明,起兵反清

吳三桂劇照

遙想四十年前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不顧江山社稷芸芸蒼生打開了山海關投降了清軍,成為世所唾罵的不義之人。十多年前吳三桂入緬追殺舊主,並親自將永曆皇帝絞死在了昆明,成為悖君弒主的不義之臣。

今時今日,他身披堅執銳率領文武官員和三軍將士隆重祭拜桂王陵墓(永曆陵),吳三桂跪伏在永曆墳頭前慟哭不止,並莊嚴昭告皇天后土:"滿清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臣誓要"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吳三桂自編自導的好戲終於上演,史稱“三藩之亂”。

公元1673年:吳三桂祭拜永曆陵,立志復明,起兵反清

三藩之亂劇照

吳三桂為什麼反清?

當年皇城淪陷崇禎煤山自縊後,身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就處在清和李自成兩大勢力的夾縫之中生存,作為一個明朝舊臣,不願背上遺臭萬年的漢奸罵名,投靠李自成便是他心中的政治抉擇。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大順的農民軍攻佔京城後大肆抓捕屠戮明臣家眷,吳三桂的家人也未曾倖免,老爹被砍了腦袋,女人也被奪去了貞潔,作為一個三十出頭血氣方剛的軍人來講,這是莫大的恥辱,想必換了誰都難以接受,吳三桂當時的降清也算是無奈之舉。

吳三桂站錯了隊伍,心想錯了就錯了吧,只要能安逸的在美麗的雲南了此殘生,哪怕後世史書千古罵名萬夫所指,縹緲虛名又於我何加焉?更何況兒子吳應熊還在北京抵為人質,此時,年逾六旬的吳三桂也看透了人間百態。

當吳三桂希望寄情于山水之樂的同時,也對朝廷削藩的心思洞若觀火,始終保留了足以自保的武裝力量。清廷削藩的政令發佈,欽差大臣朱國治被吳軍將領憤怒誅殺,兒子吳應熊在京城遇難的噩耗傳來,年邁的吳三桂被逼上了造反之路。

公元1673年:吳三桂祭拜永曆陵,立志復明,起兵反清

戰事時局圖

吳三桂為什麼失敗了?

其一,軍事戰略部署失當

吳軍在兵鋒正勁具有極大的戰略優勢下,本應一鼓作氣渡江北伐,或者是向東用兵,下金陵、控長江、縱橫南北要道,緊握江浙重地,抑或者是西出巴蜀,雄踞漢中,劍指長安,威脅中原。而吳三桂此時卻坐鎮兩湖地區裹足不前,還企圖與清廷劃江而治,最終延誤戰機節節敗退。

其二,低估了對手,高估了隊友

吳三桂自認是個身經百戰的老革命,一直調侃道康熙只不過是個二十出頭乳臭未乾的小孩子,所以沒有足夠的重視對手,還試圖通過玩政治手腕逼迫康熙就範。而康熙卻決策果斷、處事幹練,並大膽地重用漢軍與吳軍作戰,並且在政治上孤立吳三桂離間三藩之間的關係,三藩之間也因利益生出間隙。最終六十七歲的吳三桂病死他鄉,吳軍士氣低沉,康熙趁機大舉進兵,扭轉了戰局,最終平定了叛亂。

公元1673年:吳三桂祭拜永曆陵,立志復明,起兵反清

康熙劇照

其三,出師無名,民心所背

吳三桂叛亂之時,距離清軍入關已經有三十年了,清王朝初期輕徭減負與民休息,老百姓安居樂業對於戰爭非常排斥。加之吳三桂本是大明舊臣,後來卻賣國求榮弒殺永曆皇帝,早已是民眾眼中的漢奸了,如今又打著復明的旗號招搖撞騙,不僅沒能得到廣大漢族百姓的支持,反而還人令生憎,最終的失敗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