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年奠定英國未來的一場革命

1640年開始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查理一世即位後,新興資產階級的興起,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結成聯盟,本篇簡要記述了革命的起因、國會內的鬥爭、第一次內戰、克倫威爾的崛起、軍隊內部的衝突、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等重大事件。有人把英國這場革命看成是歐洲歷史上的妖怪,看成是意外事件是不對的。對英國革命大加詛咒或者把一切榮耀都加在它頭上也是不客觀的,革命從來沒有和過去割裂。革命要爭取的那些原則,在革命前,人們已經說過、做過或者企求過一百次,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 這次革命是法國復辟時代的歷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不僅僅影響革命導師馬克思,還影響了很多其他學者,比如,《舊制度與大革命》以及《論美國的民主》的作者托克維爾。

1640年奠定英國未來的一場革命

革命是國王和議會在財政問題和宗教問題上矛盾不斷上升的結果。革命中出現的“無冕之王”克倫威爾榮辱一生,譭譽參半,在他身上體現出了英國革命的曲折而複雜的過程。英國革命是以“自由”傳統為武器,最後以妥協而結束的,在革命當中形成的“衝突中的融合”模式對英國後來的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英國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國革命的鬥爭兩方是國王和議會,這兩方的矛盾集中在兩個問題上:第一是財政問題;第二是宗教問題。

1640年奠定英國未來的一場革命

財政問題,就是國王該不該徵稅,該徵多少稅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二者鬥得不可開交。由於《大憲章》的限制,國王是不能隨意徵稅的,不然就會引起全國人民的反抗。所以要徵稅,得經過議會正式討論才能批准,實際上就是議會可以控制國王的財源。到了1628年,宮廷財政困難,國王查理一世召開議會,討論徵稅問題,結果議會和國王鬥爭十分激烈,有27個議員還因為抵抗國王徵稅而被捕。不過最後鬥爭的結果還是議會佔了上風,並通過了《權利請願書》。這個請願書中有兩條基本內容:第一條是再次重申了“不經議會同意不可徵稅”這個原則;第二條則是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招募和維持常備軍。

宗教信仰問題簡單來說,就是該信仰天主教還是清教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國王不僅僅與議會發生衝突,而且是和廣大人民都唱反調。早在查理一世的父親詹姆士一世在位時,就主張“君權神授”,他還動用火刑,迫害清教徒。等到查理一世上臺後,宗教問題就更加尖銳。

1640年奠定英國未來的一場革命

首先,查理一世的王后來自信奉天主教的法國,她不僅天天請天主教牧師在宮中做彌撒,還鼓動一些愛趕時髦的宮廷夫人公開信奉天主教。其次,在1633年的時候,查理一世任命一個叫威廉·勞德的人為坎特伯雷大主教。勞德提倡一種類似於羅馬天主教的信仰儀式,規定聖餐儀式時牧師必須身著祭服,站在高高的祭壇邊,俯視坐在下面的教眾,似乎是上帝拯救信徒的中間人。但是清教徒認為每個個體都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所以對勞德的這些新規定都十分反感。不僅如此,勞德還依靠星室法庭,對各種出版物嚴加審查,把清教徒作家處以烙刑和割耳刑等。

在1636到1638年間,國王把宗教迫害擴大了到蘇格蘭,引起人民的反抗,蘇格蘭起義因此成了英國革命爆發的導火線。

1640年奠定英國未來的一場革命

為什麼說克倫威爾的一生恰恰是英國革命複雜性的體現

英國革命爆發之後,過程曲折而複雜,這在一個人物的身上可以得到生動的體現,這個人就是革命過程中出現過的一位“無冕之王”——克倫威爾。

首先,克倫威爾是亨廷頓郡一個清教徒,到1640年也就是他41歲時,克倫威爾進入議會。他的政治升遷之路比較順利,不過,克倫威爾之所以能在革命中脫穎而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掌握了一支有力的軍隊,也就是正所謂“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1640年奠定英國未來的一場革命

革命爆發後,他在家鄉組建子弟兵。克倫威爾訓練了一支騎兵,後來併入東部聯軍,他治軍嚴格,要求士兵不僅要有良好的體質、嚴格的紀律,還要求他們懂得為上帝而戰。換句話說,克倫威爾特別重視士兵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對將士的選擇標準有八個字,那就是:政治掛帥、信仰第一。也正是因為治軍嚴格有方,特的部隊成為了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甚至後來還被稱為“鐵軍”。

那麼,為什麼又說他的一生是英國革命複雜性的體現呢?

克倫威爾的一生歷程,可以概括為:鄉間紳士——鐵騎將軍——民族英雄——護國獨裁——悲劇結尾。我們總結起克倫威爾的一生,可以說是:譭譽參半,榮辱交織。用一個詞概括就是:矛盾。

1640年奠定英國未來的一場革命

這個矛盾首先體現在克倫威爾自己的身上:他本來是個清教徒,清教徒是講求清心寡慾的,但是革命的驚濤海浪將他衝到了權力的巔峰。他一方面反對專制,一方面又實現獨裁。

克倫威爾的矛盾還體現在後人對他的評價上。讚揚他的人說,他在行動領域中的地位就像莎士比亞在藝術領域的地位一樣,是英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但是罵他的人,說他是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暴君之一。就連法國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伏爾泰都這樣說:“克倫威爾一半是流氓,一半是狂熱分子”。而恩格斯則認為,克倫威爾“兼羅伯斯庇爾與拿破崙於一身”。

1640年奠定英國未來的一場革命

英國革命具有哪些特點,這場革命對後來的英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關於英國革命的特點,簡單說有兩點:第一是以傳統為武器,第二是以妥協而成功。

1. 以傳統為武器

這個武器就是“自由”,但是自由並不是這次革命新創造出來的,而是英國長久以來就存在的傳統。

英國思想家約翰·密爾在《論自由》中認為,自由即權利,這是英國人對“自由”的理解。英國的“自由”是從貴族和國王的抗衡開始的,這個抗衡的時間可以追溯到盎格魯——撒克遜時期,也就是5世紀初到11世紀初這段時間。在其他國家,比如法國和德意志,國王和貴族的衝突都會以一方壓倒另一方而結束,但是隻有在英國,國王和貴族始終不分上下,誰也不能徹底制服誰,結果形成長期的抗衡。

1640年奠定英國未來的一場革命

抗爭在相對平衡的狀態下不斷持續,於是就形成了歷史傳統:每當國王超出許可範圍任意行事,貴族們就聯合起來,在“權利”的旗幟下,向“暴君”要求自由,使國王就範。由於貴族對國王的長期抗爭,“王權應該受到限制”的這個思想就慢慢形成了,最典型的體現就是被奉為英國憲政基礎的《大憲章》,可以說這是英國自由的正式宣言書。

2. 妥協

英國革命以1688年的光榮革命作為結束的標誌,是以妥協結束,以妥協而成功。

當時議會有兩個政治派別,一個是輝格黨,一個是託利黨。面對解決專制王權和議會之間的衝突問題,本來勢不兩立的這兩黨卻達成了一致。他們中的七位政治要人悄悄聚會,密謀派人把當時荷蘭的統治者威廉請到了英國來,請他率領軍隊幫助英國人推翻專制統治,幫助捍衛英國人的自由。

1640年奠定英國未來的一場革命

光榮革命後,威廉和瑪麗共同登上王位。他們接受了之前議會發布的《權利法案》,這個《權利法案》相當於人民和國王之間的一個“契約”,也是英國憲政中最重要的文件之一。英國革命,也就以“光榮革命”作為完成的標誌,而這場革命說它“光榮”就是因為它不流血,是妥協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