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發電本不該遇到的“生死劫”

2018年11月7日,由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生物質能產業促進會三部門共同編制完成的《生物質電價政策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新鮮出爐,《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未列入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目錄的補助資金和未發放補助資金共約143.64億元,未納入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支持目錄的項目的總裝機規模已達122.8萬千瓦,約佔生物質發電裝機的8%。

近十五年來,我國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由2003年的150萬千瓦發展到2017年的近1500萬千瓦,截止2017年底,我國生物質發電併網裝機容量1475.77萬千瓦。這意味著生物質行業發展十分之快速。而生物質發電在承擔了環保及民生等社會責任的同時,正在面臨逐年上升的成本壓力、嚴苛的環保要求等問題。在風電和光伏電價政策逐步收緊的形勢下,生物質發電電價政策是否會受到影響,引起了行業、相關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原料成本高達70% 補貼是否到位已成“生死劫”

眾所周知,生物質發電包括農林生物質發電、垃圾焚燒發電、沼氣發電,無論哪一種發電形式,首當其衝處理的是垃圾、廢棄物,對於生物質發電來說這是剛性需求,可以說,生物質發電具有環保屬性;其次,農林生物質發電承擔民用供熱,生物質發電也具有民生屬性。另外,生物質發電有別於風電、光伏行業,生物質發電行業大多為民營企業,且農林生物質發電存在高額的燃料收購成本,抗金融風險能力不及風電、光伏產業。所以,生物質發電行業是一個十分特殊的行業,儘管生物質發電併網裝機容量僅佔2%,但在可再生能源領域表現的愈發重要。

生物質發電本不該遇到的“生死劫”

在建生物質電廠

基於生物質發電的環保屬性、民生屬性,生物質發電行業呼籲維持電價補貼,這關係到企業的“生死存亡”。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政策研究室主任袁寶榮認為:“生物質發電行業屬於重資產,投資大,利潤薄,投資回收期比較長,對於農林生物質發電來說,收儲原料(秸稈)成本佔整個項目運營成本70%,原料不斷漲價,成本隨之上調。若不能及時發放補貼,對企業的經濟效益、生存都非常大。風電、光伏補貼退坡機制已成大趨所示,生物質發電行業不應該受風電、光伏電價退坡機制的影響而影響,未來應建立一個生物質發電項目專項電價補貼目錄。”

生物質發電可借鑑《光伏扶貧電站管理辦法》的激勵政策模式,建立生物質發電項目專項電價補貼目錄,通過單獨列出生物質發電項目補貼目錄,明確生物質發電項目補貼的優先性,明確生物質發電項目專項電價補貼目錄的發佈週期,考慮到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燃料收購直接關係到農民收益,建議專項電價補貼目錄一年發佈一次,及時發放補貼資金。

袁寶榮表示:“從電價補貼的角度,一個可持續、能夠促進整個生物質發電產業健康發展的專項補貼,正在過程中。

補貼與標準結合進一步規範生物質發電排放

環保排放標準的問題是擺在生物質發電行業的另一棘手問題。隨著環保越來越受到重視,企業面臨的壓力也隨之增大,生物質發電行業正不遺餘力的加緊解決。

對於垃圾焚燒發電來說,去年年初,環境保護部組織在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開展“裝、樹、聯”工作,全面提升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環境管理整體水平,這對於規範垃圾焚燒發電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對於建的較早的企業運用循環流化床技術,這部分企業在環保方面排放不達標,產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產生鄰避效應較凸顯。這就需要企業守法、合規去經營;另外,需要加強行業監管力度行業才能健康發展。

那麼,該如何杜絕環保問題的發生?袁寶榮認為:“把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貼與行業監管相結合,環保排放標準達標的企業,發放補貼,否則反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督促企業更好的從環保的角度去做,讓行業更加可持續、更規範的發展。”

生物質發電本不該遇到的“生死劫”

秸稈燃料

另外,生物質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專屬於本行業的環保標準。

農林生物質發電依然是參照用煤的排放標準,而且要求超低排放。本身農林生物質發電含硫低,現在要求超低排放標準,這樣生物質的成本會很高,所以,以煤的排放標準去衡量生物質的排放標準是非常不合理的。

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能源評估部徐海紅曾在2018全國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創新與發展高峰論壇上認為:“現在的標準都是分成階段的,不可以一刀切的,可以分區域、分情況來制定,對於京津冀地區可能要制定相對嚴格的標準,對於西南、西北地區可能就相對寬鬆。”

生物質熱電聯產或將成為主流

生物質是唯一一種可以產生多種能源產品的能源物質,生物質可以發電、供熱、供氣,即便如此,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是不缺電的,國家缺熱、缺氣。在此背景下,去年,十部委印發《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國家能源局發改委下發《可再生能源生物質供熱指導意見》,其中,生物質能可以直接提供熱量的優勢發揮出來,且可以靈活運用,可以替代燃煤鍋爐非常好的方法,解決環保問題,合理佈局,提供清潔的熱能。

“從大的宏觀形勢來看,國家對生物質能的發展是加以肯定的,可以說為生物質能的發展,特別是在熱利用這個方向提供很好的發展機遇。”袁寶榮說。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在國家政策的鼓勵、支持引導下,農林生物質發電由純發電改造成熱電聯產項目,垃圾焚燒項目也在改造成熱電聯產項目。袁寶榮認為,未來建立生物質發電專項補貼目錄,國家認同的一定是熱電聯產項目。

據國家能源局《關於促進生物質能供熱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生物質熱電聯產裝機容量超過1200萬千瓦。今年年初,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開展“百個城鎮”生物質熱電聯產縣域清潔供熱示範項目建設的通知》。“百個城鎮”清潔供熱示範項目將形成100個以上生物質熱電聯產清潔供熱為主的縣城、鄉鎮,以及一批中小工業園區。示範項目共136個,涉及20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裝機容量380萬千瓦,年消耗農林廢棄物和城鎮生活垃圾約3600萬噸。

在此基礎上,未來熱電聯產項目會有所增加,袁寶榮進一步解釋:“生物質能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根據項目指標完成情況,生物質發電項目(包括垃圾焚燒發電、農林生物質發電)的數量會增加。進一步說明,大的環境政策,宏觀政策影響,均傾向於熱電聯產項目,所以,熱電聯產項目的數量將會增加。”

據生物質能產業促進會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的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共計105個,約佔項目總數量的38.9%,總裝機容量273.81萬千瓦,約佔總裝機容量的39.1%。生物質發電產業有待依託熱電聯產改造來提升系統效率,提高生物質發電的技術經濟性,以達到綠色可持續發展。

生物質發電想要可持續、高質量的健康發展,《報告》提出,可以借鑑國外生物質發電支持政策和管理辦法,從電價補貼、項目管理、稅收優惠、地方政府激勵等方面進行改進。

生物質發電本不該遇到的“生死劫”

生物質電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