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支付機構的“生死劫”

“冬眠”是目前大多數中小支付機構的現狀,裁員、降薪、業務頻變成為支付行業的常態。現在對中小支付機構而言,最為致命的是“缺少合規的業務場景”。但為了保牌照的價值,支付公司不得不保持“活著”的狀態。於是,一些支付公司開始鋌而走險,對接一些高危商戶。  

眼前這個落灰的獎盃已經在王明的辦公桌上擺了兩年。在兩年前的公司年會上,王明的團隊憑藉幾個現金貸客戶一舉拿下當年的“最佳業績獎”。那一年,他所在的支付公司一年有近百億元的流水,利潤在萬分之五到千分之一之間,年收入達500萬-1000萬元。這些都是現金貸客戶貢獻的。按照王明的話說,“每天找我們接支付通道的現金貸公司都排隊,我們挑著做。”但現在,這個獎盃連同桌上的其他私人物品,都要馬上被整理歸箱,跟著王明一起離開他奮鬥了5年的地方。

裁員的風半年前就有人跟他吹過了。公司裡已經陸陸續續的裁掉了一半。一個星期前,人力資源部給王明的部門開了個會,會議室的白板上寫著“8%、扛著”的字樣,這分明是上一場離職動員會時留下的,這一場還能接著用。

“動員會”的總體思路是:公司利潤還剩不到8%,但因為支付牌照還有價值,所以他們不能死,只能咬牙扛著。為了活著,裁員是公司迫不得已的決定。“我們沒有合規的業務場景可做了。”這是整個會議人力資源部經理給他們留下的最後一句話。

王明用5年時間,眼看公司高樓起,眼看公司宴賓客,眼看公司樓要塌了……

中小支付機構的“生死劫”

暴擊

5年前的支付公司到底活得有多舒服?王明說,賺錢的業務很多,每年收入輕鬆過億。2015年前後,金融科技的崛起給支付公司遞來了一把打開金礦的鑰匙。P2P、消費金融、現金貸等金融的線上業務使支付行業和金融科技形成了共生關係。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2015年,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已達31萬億元。

2年後,監管來了。監管對支付行業切下的第一刀,是“備付金”。一些支付機構的備付金被挪用,甚至去購買高風險理財產品,以致於支付機構無法兌付客戶資金,甚至跑路的亂象時有發生,備付金集中存管因此引起央行重視。

2017年12月,央行下發特急文件《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指引》要求,2018年起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將由現行20%左右提高至50%左右。2018年6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關於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規定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實現100%集中交存。然而,在曾經的一段時間裡,備付金產生的收入甚至能佔到一家中小支付機構總收入的50%。

接下來,一些中小支付公司的業務“重頭”黑灰產也被砍斷。其實進入2019年,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金融相關政府部門打出一系列反洗錢政策“組合拳”,重點便是瞄向第三方支付機構。2019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支付結算管理防範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不得直接或變相為賭博、色情、非法外匯、貴金屬、虛擬幣等非法交易提供服務。但尷尬的是,在一些小支付公司,賭博、洗錢等支付通道業務是其重要的利潤來源。

雪上加霜的是,現金貸的“一刀切”把一些中小支付公司最後的救命稻草也拔掉了。據王明介紹,現金貸火熱的時候,支付公司的流水是非常驚人的。“有的公司依託現金貸業務,流水可以達到上萬億,利潤能到10億。博彩等黑灰產、現金貸砍掉之後,很多支付公司就沒有業務可做了。”王明說。

續命

被王明稱為“線上靠現金貸、博彩,線下靠套現才能活”的支付公司在脫離了灰產渠道後生存堪憂,有的公司利潤甚至縮水了80%以上。

記者在採訪的過程中瞭解到,“冬眠”是目前大多數中小支付機構的現狀,裁員、降薪、業務頻變成為支付行業的常態。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天下支付已發佈餘額清算通知,此舉是為其支付業務退出工作做鋪墊。

現在對中小支付機構而言,最為致命的是“缺少合規的業務場景”。但為了保牌照的價值,支付公司不得不保持“活著”的狀態。於是,一些支付公司開始鋌而走險,對接一些高危商戶。

據一位支付公司負責人透露,為超利貸、博彩類商戶做代扣的費率比一般消費金融公司的代扣費率要高出一倍。如果為一家月放款20億的博彩商戶做代扣,按照千分之六的費率來算,第三方支付機構一個月可以收入1200萬左右,減去支付通道成本,利潤也能達到幾百萬元。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將系統放在緬甸、越南的境外博彩平臺,一天流水上億元並不罕見。

鋌而走險的代價就是支付罰單。今年5月,匯潮支付因未按照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未按照規定保存客戶身份資料;未按照規定報送可疑交易報告;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被合計罰款人民幣630萬元。除了匯潮支付外,不少中小型第三方支付機構都出現為身份不明的客戶提供支付服務的情況,這其中的不明客戶,多數便是涉及現金貸、貸款超市或博彩等業務的客戶。

此外,今年5月暢捷支付、百付寶、豐付三家支付機構因違反清算管理規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有關規定,根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第四十三條第七項“其他危及支付機構穩健運行、損害客戶合法權益或危害支付服務市場的違法違規行為”的規定,被央行營管部罰款。業內人士解釋,所謂“危害支付服務市場”,多是因為接入了違規商戶,而這些違規商戶,不排除博彩、炒幣、外匯等非法交易平臺。

尷尬的是,仍有支付公司飛蛾撲火,只為續命,保住牌照。

牌照

最近北方一位支付牌照中介老張在給一家外資機構“物色”支付牌照,對方要求既可以做跨境支付業務,也可以做互聯網支付業務。“這種綜合型業務牌照報價比單一業務牌照更高,價格上億。”老張說,目前支付牌照的買方集中在跨境支付公司。“很多做跨境支付業務的公司是沒有牌照的,他們急需收購支付牌照。”

今年4月,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支付機構外匯業務管理辦法》,進一步強調支付業務真實性和合規性審核。5月份,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稱,金融開放不等於沒有監管,金融必須持牌經營,而金融牌照必須有國界。獲得外國的牌照但沒有在中國拿到牌照,不能通過數字平臺給中國投資者、消費者提供相關的金融服務。

想告別無證經營就必須持牌,但這並不容易,因為國內支付牌照已經很久沒有新批機構。從2011年5月18日開始的三年內,央行共發放了250張支付牌照,而在2015年只有兩家機構新獲支付牌照,支付牌照發放進入實質暫停階段。

2016年8月,央行明確宣佈:堅持“總量控制”原則,一段時間內原則上不再批設新機構,並註銷長期未實質開展支付業務的支付機構牌照。目前央行已合計註銷了34張牌照。

在此背景下,支付牌照交易市場活躍。據蘇寧金融研究院數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2018年,累計有超過40家公司通過收購方式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總計金額超過240億元。

具體來看,2012年支付牌照交易情況開始攀升,但到了2018年、2019年併購交易出現明顯下跌。2012年至2018年支付牌照併購次數分別為2、2、4、14、24、14和2起。業內人士稱,目前能夠買得起的“金主”基本上已經完成支付佈局,大部分支付牌照“有價無市”,部分支付牌照甚至從巔峰時期8億至9億元下滑至3億至4億元左右。

“總體上看,支付牌照的價格有所下降,但具體還看賣方公司的業務體量,有的公司業務本身也值錢。”老張在牌照撮合過程中發現,儘管買方需求大幅降溫,但跨境支付公司對支付牌照的熱情卻比以前更高了。“畢竟持牌是開展跨境支付業務的敲門磚,以往無證經營的支付機構將沒有市場。”

有些公司已經開始行動。今年9月,央行正式批准國付寶股權變更申請,PayPal通過收購國付寶70%的股權取得了互聯網支付及移動電話支付牌照,成為境內首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第三方支付業務的外資機構。10月,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跨境支付企業派安盈傳出消息,其合資控股46%的子公司安付科技獲得中金國盛的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設施技術認證,申請支付業務類型為互聯網支付、銀行卡收單,完成了申請支付牌照的必備一環。幾乎同一時期,跨境支付平臺PingPong也傳出收購航天支付部分股權,以獲取支付牌照。目前航天支付51%股權已被出質給PingPong運營公司。

轉型

眼下,擺在中小支付機構面前的依然是生存問題。已經賣出的支付機構與新東家的發展綁定在一起,曲線“上岸”,但對於那些沒有賣出或不想出售的中小支付機構而言,轉型已是必然。綜合來看,出路主要有三個,跨境支付、POS收單以及為大型支付機構做外包服務商等。

目前經營良好、有一定技術資源的支付公司已經轉向跨境支付。隨著跨境電商、出境遊、留學等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跨境支付業務的蛋糕越來越大。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互聯網交易金額超過4900億元。業界預測,到2020年,跨境支付行業的規模將超過萬億。

目前持有外管局下發的跨境外匯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大概有30家。做跨境支付業務除了持有央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還必須有國家外匯管理局准許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的批覆文件。

跨境支付業務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支付手續費、增值服務和匯兌差異。不過,為了收割更多用戶,支付手續費這幾年直線下降,早在2013年前後,跨境支付手續費平均可達2%-3%,而今市場參與者越來越多,激烈競爭之下手續費已經降至0.5%左右,甚至出現了零費率現象。

“手續費基本上不掙錢了,現在要靠匯率賺錢。”老張稱,不同國家幣種之間的匯率浮動空間較大,只要體量夠大,匯率收入也是不錯的。比如某公司跨境支付業務每天的流水是10億元,如果匯率浮動空間為0.0001,支付機構便可輕鬆賺上10萬。

還有大量中小支付機構轉向B端,以往躺在現金貸等灰產業務上賺大錢的時候,B端或許並不受待見,但現在,中小支付機構已經沒有多少可以選擇的餘地了。即便如此,線下大部分商戶早已被支付巨頭佔據,很多中小機構只能給大型支付機構做一些外包服務。

除此之外,有些中小支付機構守著POS機生存。但業內人士透露,一臺POS機大概100元左右,在廠商、代理商層層剝利之下,支付公司賣一臺POS機只有5元左右的利潤。為了維持生存,一些支付公司開始打起了擦邊球。“很多POS機都被用來信用卡套現了,每筆套現利潤在萬分之二左右。”受訪人士稱,套現至少可以保證支付機構不餓死,但是不做就陷入虧損。

對於中小支付機構而言,這個冬天比往常更冷了。


新金融記者 寧廣靖 袁誠

關注新金融傳媒微信公眾號(xjrcm1),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