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妖股」生死劫

「第一妖股」生死劫

關注傳習邦,深刻洞察教育行業。傳道學習,教育興邦。

撰文 | 木木

錯失「吳曉波頻道」之後,全通教育成為國內A股「忽悠式重組」的一大典型。全通教育的「大敗局」怎樣釀成?這一切,如何收場?

- 1-

「茅臺魔咒」,全通中招

在資本的世界裡,負負不能得正。2019年三季報,國內A股的「一代妖王」全通教育,報表一負到底,不忍卒讀:營收的數字為4.5億元,同比-3.5%,與2016年的6.3億元、2017年的6.8億元相比,堪稱跳水;淨利潤-1740萬元,同比增長-390%,跌幅驚人。

更可怕的是,經營性現金流大幅下降230%,為-4500萬元。

2018年,全通教育實現營收8.4億元,同比下降18.6%;鉅虧6.6億元,再也維持不住2017年盈利6630萬元的「高水平」。進入2019年,全通教育的境況,一個季度接一個季度地「比慘」。一度股價467元的中國股王,徹底滑入股價5元的時代,市值由令人咋舌的500億元,跌至11月初的不足35億元,只為當初的8%還不到。

一路買買買、一路跨界的全通,唯有再「買」一次、再跨界一次,才可「自救」?

2015年3-4月間,時發「羊癲瘋」行情的國內A股,意外地出現了一場「第一高價股」的爭奪戰。一片爆炒聲中,全通教育、朗瑪信息、安碩信息的股價輪番超過貴州茅臺,奪取「股王」寶座。作為兩市第一隻名帶「教育」二字的股票,全通跨界教育、爆炒「教育」,實為教科書級的「典範」。2015年5月13日,全通一路摸高,在467元的高位封王。那一天,茅臺多少錢?不到263元。

「第一妖股」生死劫

全通教育股價走勢圖,數據來自雪球

4年半之後,茅臺的股價摸近1200元,全通教育則只有5.5元。國內A股最出名的魔咒,正是這一「茅臺魔咒」。

- 2-

繼教網虧損:一場遊戲一場夢

全通教育總部位於廣東中山,起步階段為一家校訊通企業。校訊通業務連通家校,一度為中國移動主推的移動增值業務,全通起步於中山移動,業務擴展至廣東全省,成為廣東移動的頭號業務扶植對象。2014年,正處於校訊通業務盛極而衰的節點,全通教育成功登陸創業板,成為國內A股「在線教育」第一股。

校訊通業務技術含量有限,進入門檻不高,簽約對象主要為中國移動的地市、省級分公司。校訊通企業的全國擴張,實際只有一條路,併購由「地頭蛇」把持的區域級公司。從上市的第一天起,全通便已做好了大舉併購的打算。

甚至可以說,全通上市就是為了併購,通過「合併同類項」的方式,滾雪球一樣發展。2015年,全通教育上市第一年便併購了9家公司,大多為區域級的校訊通企業,崛起為國內最大的校訊通企業。

校訊通業務,真實的客戶其實只有一個——中國移動。就在全通的全國擴張達至「沸點」之際,中國移動重點轉向4G、寬帶業務,校訊通慘遭拋棄,運營補貼大幅度減少。國內的校訊通企業,現實的選擇只有一個:不轉型,就得死!

應當說,在國內的校訊通企業當中,全通教育是第一個下定決心轉型的巨頭。名帶「教育」,在資本市場主打「在線教育」概念而非「科技」、「移動互聯網」概念,便為全通教育創始人兼董事長陳熾昌的先見之明。

2015年1月,陳熾昌一邊穩步推進「收編」區域級校訊通的全國大布局,一邊與資本大鱷賽伯樂朱敏達成「默契」,以一半現金支付、一半發行股份的方式,斥資10.5億元巨資併購繼教網100%的股權,這才正式踏入在線教育的領地。

繼教網為國內最大的K12基礎教育教師在線培訓平臺,中小學教師培訓的國培計劃、地培計劃,當中的遠程教育一項,繼教網的市佔率一度高達50%以上。

交易發生之際,繼教網賬面價值1億元,採用收益法預估值為11億元,一夜之間增值十倍,賽伯樂朱敏佔股33.3%,賺得盆滿缽滿。可笑的是,2015年12月最終完成交易的繼教網,第一年就未完成不低於6800萬元的業績對賭。2018年,全通教育虧損6.6億元,最主要原因便是,已更名為「全通繼教集團」的繼教網商譽減值,一把損失6億元。

2019年中報,全通繼教集團虧損2000萬元,在國培、地培計劃的市場競賽中,曾經的龍頭老大早已雄風不再。

- 3-

併購巴九靈,一堆公號就值15億

跨界併購,一口可以吃成一個胖子,但只能是「虛胖」。2015年,一年完成9起併購的全通教育營收、淨利潤雙雙實現超過100%的增長,股價一路飆升,直至登頂......但也僅此而已!

2016年,全通的「高成長」神話破滅,2017年淨利潤負增長,2018年鉅額減值商譽,造成6.6億元鉅虧。

直到此時,儘管業績慘淡,全通教育仍是一家可以預測的公司。多年併購之後,全通的主營業務穩定下來,圍繞國內的K12學校,由家校互動的校訊通業務佈局家庭教育,由繼教網參與國培、地培計劃,展開教師繼續教育業務,由前兩者自然延伸,開發針對K12學校的在線學習平臺,進軍教育信息化業務。三大業務相得益彰,看上去是一個閉環。

2019年3月,股價長期低迷的全通教育出人意料地拋出一個重大資產重組計劃,打算斥資15億元,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的巴九靈文化。

巴九靈成立於2014年7月,註冊資本7500萬元,吳曉波、邵冰冰夫婦為實控人,核心資產為一系列的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德科地產頻道」、「企投家併購」,主要業務實際三塊,一為泛財經知識傳播,實為公號廣告、吳曉波本人出席活動的收入;一為企投家學院、新匠人學員,實為創業營培訓,與i黑馬之類PK;一為知識付費。

2017年,巴九靈實現營收1.9億元,淨利潤5000萬元;2018年,巴九靈營收2.3億元,淨利潤7500萬元。截止2018年底,巴九靈總資產5億元,貨幣資金3.6億元,佔比70%。

相比「破落戶」全通教育而言,巴九靈為優質資產。然而,巴九靈的公號資產與吳曉波個人綁定在一起,「吳曉波頻道」上市,不正是作為「財經明星」的吳曉波個人在上市?況且,全通教育的存量業務以K12學校為中心展開,與巴九靈的公號業務、知識付費業務、創業營培訓業務,八竿子打不到一處,巴九靈文化是在借殼上市嗎?

遍地的質疑聲中,深交所多次發函關注。質疑的最高峰,全通的回覆函甚至長達96頁。

全通的股價也從9.39元的年內高點,綿延下跌。9月底,全通一紙叫停公告,羞答答結束了這一場「忽悠式重組」的鬧劇。

當然,「吳曉波頻道」的上市衝動,並未冷卻,又與羅振宇的「邏輯思維」一起,成為知識付費單獨申請IPO的熱門候選。就在全通叫停重組的一週前,「吳曉波頻道」APP更名為890新商學,邁出了「去吳曉波化」的第一步。

- 4-

套現「前行」,7億元商譽會暴雷?

失去了與「吳曉波頻道」重組的預期,全通還剩下什麼?

剩下的是——2018年減值6億之後,依舊堆積在2019年三季報裡的7億元商譽。以13.4億元的淨資產計算,商譽佔淨資產比值高達53%。除此之外,ToB業務為主的全通,報表上的應收賬款高達4億元,可否追回,尚為未知數。

在股價之高、高過茅臺的「高光」時刻,全通的實控人陳熾昌、林小雅夫婦帶領一眾高管、「風投」持續減持套現,總計8.6億元。2018年12月,陳熾昌與國資背景的中山教科完成股份轉讓交易,陳熾昌一次性轉讓5.18%的股權,中山科教上升為全通第三大股東。

在股權質押的套現「戰場」,陳熾昌也是當仁不讓,抵押手中98%的股票,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24%。截至發稿時,質押比例依然在高位。

「第一妖股」生死劫

截至2019年11月12日全通教育質押數據

上市5年,全通的實控人、高管似乎都在奔著同一個減持、套現的「大業」,一路前行。

從500億市值跌至不足35億市值、10.5億併購的繼教網對賭結束出現虧損,這是不是吳曉波一再津津樂道的「大敗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