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吉林還有出海口 可悲可嘆張鼓峰“面海望三國”

張鼓峰又名刀山,俄語叫“扎奧澤爾納亞”,意思是湖對岸的高地,位於吉林省琿春市敬信鎮防川村北1.5公里的中俄國界線上,海拔155.1米。張鼓峰東面是長池(蘇聯稱為哈桑湖,所以張鼓峰事件蘇聯稱為哈桑湖事件),東南約2.5公里就是中、蘇、朝三國的交界處,因此這裡有“俯視三疆”之稱;南面就是防川村,西南和141.2高地相望;西北約2公里就是海拔77米的沙草峰,北面則是波謝特平原。就這樣一個普通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小地方,發源於長白山天池的圖們江從山側流過,所以是能夠控制中、蘇、朝三國邊界的戰略要地。

1938年吉林還有出海口 可悲可嘆張鼓峰“面海望三國”

張鼓峰歷來是中國領土,但是1858年沙俄在與清政府簽署《瑗琿條約》時,中文文本顯示張鼓峰是中國領土,但俄文文本卻把張鼓峰劃歸了沙俄。事實上,按照1886年清朝和沙俄簽署的《琿春界約》.邊境線是在張鼓峰東側山麓。另外,1911年由俄國參謀部繪製的1:84000的地圖上,邊境線也是從南到北位於張鼓峰東側的長池以東地區。張鼓峰自古屬於中國,1932年成立的偽滿洲國一直認為張鼓峰和沙草峰是自己的領土,並將其劃入了琿春縣。不過到1934年之前都沒有派部隊駐守,只有少數“國境警察不定期巡視,1934年才成立了“國境監視部隊",擔任邊境警備。但這支部隊的兵員都臨時招募的,沒有受過任何軍事訓練,很快就被解散。

1938年吉林還有出海口 可悲可嘆張鼓峰“面海望三國”

1935年後從駐延吉的步兵第8團、駐汪清縣的步兵第9團和吉林市教導步兵第2團各抽出一個加強連(配備重機槍和迫擊炮)組建了“國境警備部隊”,由延吉地區司令部指揮,擔任吉林省東部邊境的警備任務。負責守備五家子山、36號國境界標、蓮花泡山、沙草峰到張鼓峰一帶國境線的是吉林市教導步兵第2團第2營的一個加強連,連部駐紮在琿春縣的九沙坪,第1排駐守五家子山哨所,第2排駐守蓮花泡山哨所,第3排和機槍排駐九沙坪作為機動部隊,各排每半月調換防務。對張鼓峰地區,只是由駐九沙坪的部隊每天派出巡邏隊進行巡視,而沒有派部隊常駐。在日軍看來,張鼓峰從法理上就是屬於偽滿洲國,從地利上說可以俯中蘇朝三國邊境,地形上又比較狹,無法展開大兵團,固便開打也不會滿變成大規模的戰爭,所以他們決心在張鼓峰動手,摸摸蘇聯的底細。

日蘇傷亡比1:2.8

1938年7月31日至8月10日日蘇雙方在張鼓峰地區展開激戰,經過反覆爭奪,蘇聯慘勝日本退出張鼓峰,隨後雙方達成停戰協定,彼此都保存了顏面,但真正的輸家卻是中國。此戰蘇日雙方的傷亡情況;蘇軍陣亡792人,負傷3297人,合計4089人;日軍陣亡526人,負傷914人,合計1440人。蘇軍的傷亡是日軍的2.8倍!而在白刃戰中,日軍僅僅傷亡4人,蘇軍傷亡卻高達110人,是日軍的28倍!而且這還是在蘇軍火炮、坦克、飛機等重裝備佔據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可見蘇軍取得的是一場慘勝,付出的代價遠比日軍大得多的勝利。

1938年吉林還有出海口 可悲可嘆張鼓峰“面海望三國”

對蘇軍的巨大損失,斯大林極為不滿,遠東軍區司令員布柳赫爾元帥—一也就是在大革命時期化名加侖擔任黃埔軍校和北伐軍軍事總顧問—隨即被解職,並被召回莫斯科,不久被處死。蘇軍完全是依靠資源上的巨大優勢來碾壓日軍的。這場小規模的戰事,已經預示了日本和蘇聯兩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命運,日本就是因為資料匱乏,而最終失敗,蘇聯就是憑藉充沛的資源頂住了納粹德國的強勁攻勢,迎來了最後的勝利。

1938年吉林還有出海口 可悲可嘆張鼓峰“面海望三國”

日蘇如願 吉林失去出海口

日軍即便戰敗也並不服氣,認為蘇軍不過是倚仗人力和物質上優勢才取勝的,蘇軍戰鬥力根本不能和日軍相比,因此一年以後才會再度和蘇軍爆發規模更大的諾門坎事件。同時,日軍也達成了預期的戰略目的,掂量出了蘇聯支援中國的分量,判斷蘇軍並不想在東北發動大規模進攻,於是在張鼓峰事件結束10天之後的8月22日,日軍就在中國戰場上發起了對武漢的進攻。

1938年吉林還有出海口 可悲可嘆張鼓峰“面海望三國”

1938年吉林還有出海口 可悲可嘆張鼓峰“面海望三國”

蘇軍佔據了張鼓峰,日軍準確得出了蘇軍不會出兵的戰略判斷,雙方都得到了各自想要的,真正的輸家卻是躺著中槍的中國——蘇軍乘日軍後撤,佔領了整個張鼓峰地區,將其劃為“蘇滿(中)界山”,並將其在洋館坪一帶的控制區推進到圖們江邊,僅給中國居民留出一條通往防川的狹窄“通道”。這條通道1957年被圖們江水沖斷,因此當地百姓只能長期借走蘇聯境內出入防川。直到1983年8月8日才重新修通長888米、寬僅8米的大堤。這樣一來,不但防川成了孤懸在蘇聯境內的飛地,而且吉林也失去了最為寶貴的圖們江人海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