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間小憩,有10月23日廣州教育新聞陪伴

午間小憩,有10月23日廣州教育新聞陪伴

1、南京市要求培訓機構授課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0:30,不得冠以“全國”、“全球”等字樣

摘要: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應制定與其培訓項目相對應的培訓計劃,機構開展學科類培訓的班次、內容、招生對象、上課時間等應報所在區教育行政部門審核備案。

授課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0:30。

鯨媒體訊(文/浪子)近日,南京市下發《關於明確南京市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設置標準等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南京市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設置標準,其中包括授課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0:30、不得冠以“全國”、“全球”等字樣、不得聘用中小學在職老師、冠名“學校”的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總面積不得小於1500平方米等方面。

2、廣州北大青鳥開啟職業教育新紀元 打造IT職業新亮點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高速發展,IT市場對於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

明確人才培養對象是眾多職業教育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從單純的技術性人才培養到學員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自我思考、學習能力、溝通合作能力等,以學員職業穩定就業為導向,實現學員全面發展,才是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理念轉變的重中之重。

近些年,互聯網產業發展的盛況在《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白皮書》報告中可以尋得端倪,中國僅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缺口就至少在100萬以上,預計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缺口將達750萬。

3、【乾貨】俞敏洪、米雯娟等領跑者眼中的“AI +教育”真相

摘要:教育公司應該自己掌握人工智能技術還是應該通過合作獲取。

人工智能技術要想在教育行業中普及,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看看俞敏洪、米雯娟等領跑者眼中的“AI+教育”真相。

4、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綠色低碳的“生態灣區”

打造綠色低碳的“生態灣區”伶仃洋上,海上風電建設如火如荼。

如今,廣東省大力支持發展海上風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南方日報記者董天健攝■粵港澳大灣區深調研之港澳篇伶仃洋上,即將通車的港珠澳大橋如長龍臥波。

5、南沙將推出“一帶一路”創新保險業務

為充分發揮政策性職能作用,更好地支持企業“走出去”,促進南沙開發區外貿“穩份額、調結構、增效益”,同時為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近日,中國信保廣東分公司與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近年來,支持和承保南沙區落地了包括新船重工出口智利車客渡船項目、中船貿MSC脫硫塔改造項目等多個大型項目。

據悉,此次簽約雙方將圍繞南沙區外貿建設、海外風險防範體系建設、“一帶一路”建設、服務貿易建設等重點工作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形成常態化合作機制,共同支持南沙外經貿事業穩步健康發展。

6、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金羊網原創文本/夏楊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國。

以超高科技含量、超高建設難度著稱的“超級工程”——港珠澳跨海大橋10月24日正式通車。

港珠澳大橋成了“中國智造”新名片圖/羊城晚報港珠澳大橋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已經成為“中國智造”的新名片。

7、廣州大道南似乎沒那麼堵了?原來是真的!

最常用的方法是新建、擴建道路設施,但是設施建設速度往往跟不上誘增交通量的增長速度,且通過大規模的工程手段來解決交通問題,還面臨投資大、拆遷難以及環境影響等問題。

或許最近你感覺到廣州大道南似乎沒那麼堵了,這是真的。

原來隨著廣州大道拓寬、交通量增加等外部因素的變化,客村立交、廣州大道/逸景路交叉口兩個廣州大道南重要節點交通壓力不斷增加,據統計,早晚高峰時段廣州大道南/逸景路交叉口南北進口道、客村立交三層環島東西進口道服務水平達到F級,出現嚴重交通擁堵現象。

8、廣東農業特色產業如何擦亮“金字招牌”

農業特色產業如何擦亮“金字招牌”羅定市恆兆蒸籠有限公司工人在手工製作羅竹蒸籠。

謝慶裕攝梅州大埔雙髻山蜜柚公園廣場上,柚農挑著剛採摘下來的蜜柚。

不到15分鐘,陳漢生就做好了一個純手工的泗綸竹蒸籠。

9、百億美元級外資大項目爭相落地廣東

百億美元級外資大項目爭相落地廣東10月19日,深圳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傳出消息——開辦企業時間壓縮至4個工作日內,比全國平均時間快4.5天,比全省快1天。

10、廣東公安頻出服務舉措助力大灣區發展

鮮活產品船舶入境開設“綠色通道”53個國家的公民144小時過境免籤、珠三角9市引進高層次人才落戶手續5天內辦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