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貴子弟都去管票車?二戰日軍普通士兵最安全的崗位有哪些?

家雞燒烤隊:看各位以前介紹,很多沒逃兵役但又想多保命的日本軍官權貴子弟就蹲在票車上,老布什越戰時在國內國民警衛隊當飛行員貌似也是吧?

貴章兄:鐵道游擊隊打票車......

想象競合犯:有啊,防衛總司令部(後來編為第一總軍)。

a5mg4n:本土的高射砲兵和海岸砲兵也是。


權貴子弟都去管票車?二戰日軍普通士兵最安全的崗位有哪些?



李從嘉zero:海軍的會計,就是軍艦出事鬼子們也先救這些人,不救他們補貼就少發了;鬼子本土的憲兵;陸海軍的技術軍官和法務軍官風險都比較小,比如陸軍的經理、衛生、獸醫系統之內的。

天皇侍從武官,駐外武官,軍校教官。

barbarrossa1:德勤裡面的那個等松農夫藏,就是海軍軍需官學院出生,戰敗前都升到少將了。戰後拉了一票海軍會計開會計師事務所。

葉子魚:是的,印象中好幾個名人都是在海軍當會計活下來的。


權貴子弟都去管票車?二戰日軍普通士兵最安全的崗位有哪些?



村雨零:太平洋戰爭期間IJN的會計裡有多少是超期服役的短現士官?

……日本海軍的工資計算是很煩瑣的。陸軍就是基本工資,出去打仗再加上戰地津貼,而海軍有基本工資,還有這種按勞取酬的崗位工資,還有根據出航距離不等的航海津貼,當然打仗了還有戰地津貼。所以日本海軍有一所“海軍經理學校”來專門培養這種海軍用的會計人才,但後來太平洋戰爭開始以後海軍急速泡沫,會計不夠用了,連工資都算不出來。結果就採用了一種“短現士官”來解決這個問題。所謂“短現士官”就是“短期現役士官”的簡稱,已經有了工作的大學生們可以去海軍(後來陸軍也採用了這種方法),經過半年培訓以後就去部隊當會計,軍銜為中尉,任期兩年,兩年過後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大家有好處:海軍省下了培養費,賴掉了軍官退職金,也不需要為退伍軍官找工作頭疼,本人也算當了回軍官。太平洋戰爭開始以後到處抓壯丁,當個會計軍官總比當大頭兵或者前線軍官活下來的可能性大一些。所以這些短現士官們大部分是帝國大學畢業的,雖然海軍無法遵守當初兩年的約定而是不斷延長期限一直到戰敗,但是會計軍官比別人活下來的幾率確實大一些。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就是短現士官,他當首相時最有趣的就是政府各省的事務次官居然全乾過海軍短現士官。

(俞天任《浩瀚的大洋是賭場 》)

dokomo:除了遠洋艦艇部隊和南洋各被攻略島嶼的守備部隊以外,日本海軍其實損失很小吧?

像是各鎮守府,中國方面艦隊、還有一直守備要地比如海南島的陸戰隊什麼的,都安安穩穩的待到了停戰。


權貴子弟都去管票車?二戰日軍普通士兵最安全的崗位有哪些?



che:1945年8月30日還有三個傻逼在香港開著震洋去衝擊英軍航母,被艦載機打成碎片。

lepriest:毛子的171鐵路會讓站主管准尉。

有大批軍屬寡婦等著倒貼你,每天私釀酒一家家換著喝,還有兩個高射機槍班的女兵等著你勾搭,前提是你那裡沒有德國傘兵出現~

南波萬:二戰時期,日本人混個偽滿軍軍官也比較安全。 既不用下南洋去填歐美鬼畜, 蘇軍打過來時偽滿軍也是聞風而潰。

二戰時期,日本政府對於大學理工科學歷的有沒有特殊的兵役政策?

嵯峨白雲間:那是相當的爽,但大多都是退役的或者預備役的老頭居多,如果是佐官的話搞不好在偽滿能掛將軍銜。

想象競合犯:那不可能,滿洲國的官等跟內地相當,內地的奏高三想到滿洲去升敕高二,關東軍還在排隊呢。

嵯峨白雲間:不是滿洲和內地相當,是日本軍官在滿洲偽軍裡可以掛很高的軍銜,我看過一本《江上軍》的回憶錄,那裡面掛滿洲將軍銜的日本人真實在日本軍隊的軍銜最高不過中佐。


權貴子弟都去管票車?二戰日軍普通士兵最安全的崗位有哪些?



想象競合犯:相當於臨時軍銜麼~

嵯峨白雲間:和菲律賓給麥克阿瑟授元帥一樣吧,那些老鬼子,大多是什麼獸醫啊,小學校長之類,在滿洲軍裡掛將軍銜也可以聽到別人叫“閣下”,舒服的很。

迷糊:到拉包爾去當個管倉庫就行了。非常安穩得度過整個戰爭。

李從嘉zero:有呀,理工科的不是自己哭著喊著非死不可,一般不安排送死任務,都是搞軍工生產為主,東京大學法學部、經濟學部出身的都有不少扔到神風敢死隊的。1943年10月2日,東條英機出臺 在校徵集延期臨時特例(昭和18年赦令第755號),規定除理工系與師範系外,所有文科生都必須在10、11月參加昭和18年的臨時徵兵大檢查,只要體檢符合丙種兵役條件(身體無重大缺陷、無傳染性肺結核)的在校生,一律強制在12月入營服兵役,司馬遼太郎等人就被這一政策給弄到軍隊裡了。

南波萬:讀史筆記之林邁可著的《抗戰中的紅色根據地》之7:日軍軍紀的敗壞,根源在於憲兵隊伍。因為憲兵都是有權勢有背景的家族子弟。

drerui241:我記得山崎豐子的《暖簾》裡面,八田家的女婿,一個化妝品公司的小白臉少爺,就是走了路子,在南洋當通訊兵,後來全須全尾地撤回本土,反倒是他們家兩個兒子,一個死在華北,一個戰後才從拉包爾戰俘營回來。按說他們都是大阪人,應該都在第四師團服役,也不知道這境遇為啥差那老多。

這書真是好看,基本上就是1900年到1980年日本小家族在時代的洪流裡掙扎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