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往事前篇:定都江西的亂世王朝,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前言

五代十國時期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北方戰亂不斷,朝代和皇帝走馬燈似的換,而南方則相對安定。

這片區域恰好又是十國扎堆的地方,其中疆域最遼闊、國力最強盛、經濟最燦爛的無疑當屬南唐。

南唐往事前篇:定都江西的亂世王朝,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南唐不僅在五代十國曆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中國文學史上、江南開發史上都有一席之地。

更特殊的是,他是中國歷史長河中唯有的一個把政治中心定在江西的政權,開創了很多先河,其影響一直持續到兩宋及明清。

而且講到十國就必定要講到南唐,那麼我們現在就開始嘗試著走進南唐,去探尋那段被塵封已久的歷史……


第一節 開國君主是草根

南唐繼承的是吳國的衣缽,開國之君李昪自稱是唐朝宗室,傳承了三代,元宗李璟、後主李煜,立國39年,後來亡於北宋。

南唐控制的地域主要是江淮一帶,北到淮河,南到江西,西到湖南、湖北,東面和吳越接壤。是十國裡最強盛的一個。

要講南唐就要從開國之君李昪講起。

這個李昪說起來也是個苦命人,我們在楊吳篇裡已經提到他的事蹟了,只不過那時候它不叫李昪,叫徐知誥,是吳國權臣徐溫的養子。

李昪,字正論,小名彭奴,徐州人氏(《舊五代史》說他是海州人,不知何據)父親李榮是個虔誠的佛教徒,關於李昪的身世,存在幾種不同的說法,李昪稱帝后自稱是唐朝宗室,但這更多的是政治上的的一種手段,是為了從血緣上為自己的皇位尋找合法性。

這種事情在歷史上並不鮮見,據史書記載李昪稱帝后曾召集一幫學士討論認誰做祖宗,選擇了兩個祖先候選人建王和吳王(聽起來很搞笑,對不對)

經過反覆推敲,李昪本來想認吳王為祖宗,後來考慮到吳王是被賜死的,有點不雅,大家也認為吳王的世系排下來和李昪的父祖有點對不上,最後選擇了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李恪做祖宗。

馬令《南唐書》只說李昪是唐宗室,沒有說具體哪一支的。

陸游《南唐書》則採納了官方說法,說是建王李恪玄孫。

薛居正《舊五代史》的李昪傳裡,李昪自稱是唐玄宗第六子永王李璘的後裔。

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和吳任臣的《十國春秋》記載相似,都說李昪其實就是普通窮人家的孩子,和皇家沒有一毛錢關係。

“李昪,字正倫,徐州人也。世本微賤。”——《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南唐往事前篇:定都江西的亂世王朝,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李昪六歲那年,父親死了,當時徐州一帶兵荒馬亂,他的伯父李球帶著他的母親劉氏和他去了濠州,禍不單行,不久母親劉氏也死了,沒辦法,淪為孤兒的李昪被暫時寄養在濠州開元寺。

看到這裡,各位是否感覺有點眼熟?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對嘛!

這不就是朱元璋小朋友不幸童年的翻版嘛

都是可憐人兒,小朱同學也是幼年父母雙亡,連給它們入土為安都十分困難,後來奔皇覺寺出家,小朱變老朱後,小廟也搖身一變成了龍興寺,不知李昪富貴後有沒有賜開元寺一個響亮的新名字?

大凡草根開國之君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血淚史(貴族、富二代官二代除外,軍區大院長大的李淵、趙匡胤能有哪門子血淚史?)。

老朱建立大明後給父母修建了遲到的龐大陵園,親手撰寫了御製皇陵碑的碑文,詳細描述了童年的悲慘經歷,真是字字血淚,催人淚下。

但命運對這種人不會一味的磨練和摧殘,總會給它們送來改變人生軌跡的貴人,小朱的貴人是郭子興,小李的貴人在楊吳篇裡已經講過,就是吳國的權臣徐溫。

但徐溫是二手的,第一手應該是楊行密,也就是說李昪原本應該是楊行密的養子,可惜在具體操作細節上出了一點小小的意外……


第二節、一個兒子三個爹

唐乾寧二年,楊行密攻打濠州,無意中得到了李昪,被這個孩子的相貌和氣質吸引了,便收為養子。

可惜楊行密的兒子們第六感超級發達,死活不待見這個撿回來的弟弟,彷彿已經預感到這個小子來者不善,將來必定威脅老楊家的江山。

“而楊氏諸子不齒為兄弟。”——《十國春秋-南唐一》

楊行密很難辦,又不忍心拋棄,最後想出了一個妥協辦法,他找到大將徐溫,希望徐溫收養這個孩子,徐溫不想也不敢駁領導的面子,就把李昪領回家去了。

從此李昪有了一個新名字:徐知誥。

為了還原歷史,以下使用徐知誥的名字。

徐知誥天資聰慧,侍奉徐溫非常孝敬,比親兒子還親,加上徐溫夫人李氏因李昪和她同姓,更加愛護他。

徐溫是個典型的軍人,脾氣不好,徐知誥經常陪他出門,稍不如意就是一頓打罵,然後把他趕走了事(沒爹沒孃的孩子就是可憐,那些建功立業的風雲人物背後又埋藏了多少辛酸呢?)。

每次徐溫回家後都會發現徐知誥守在門口迎接他,就非常驚訝的問

你怎麼又在這裡!

徐知誥是怎麼回答的呢?

南唐往事前篇:定都江西的亂世王朝,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他說做兒子的捨棄父母又能去那裡呢?父親如果責罰,就去侍奉母親,這是兒子應該做的。

徐溫非常感動,更加喜愛這個兒子。

不知不覺中,徐知誥長大了,出落的一表人才,史書記載

“逮壯,身長七尺,方顙隆凖,修上短下,語聲如鍾。”——《十國春秋-南唐一》

一米八多的小夥子,天庭飽滿,身材魁梧,聲音洪亮,如同洪鐘一般,每次出門徐知誥緩緩地行走,僕人們小跑著都追不上,有些人就恭維他是龍行虎步,絕非常人可比。

徐溫生病臥床時,徐知誥就和自己的妻子日夜守護在床邊,徐溫更加把徐知誥當親兒子看,甚至讓他當了徐家的大掌櫃,府裡的事都交給他辦,有種徐家大少爺的味道。

這樣一來,貨真價實的大少爺徐知訓心裡很是不爽,心裡直嘀咕:老爹怎麼這麼偏心呢

“溫益以親子待之,令主家務。”——《十國春秋-南唐一》

徐知誥的孝敬能幹甚至傳到了楊行密耳朵裡,有一次他就對徐溫說:老徐呀,徐知誥這孩子是個幹才,諸位將軍的公子都不如他啊。(果然都是爹,看兒子都喜歡)


第三節、哥哥掛了弟上位

成年後的徐知誥跟隨徐溫南征北戰,每次都是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面,因功封樓船軍使,帶領水軍駐守金陵(今南京)後來因配合柴再用襲殺李遇,升昇州刺史,成為地方長官。

當時的地方官大多都是武將,徵收的賦稅很高,而且都用到了軍事上,百姓生活很苦,只有徐知誥勤奮好學、敬重文人,自己也很注重勤儉節約,執政非常寬容仁愛。

周圍的州縣都仰慕他的名氣,他治理下的昇州也成了遠近有名的“先進工作單位”

“知誥獨好學,接禮儒者,能自勵為勤儉,以寬仁為政。遠近向風,郡政大治。”——馬令《南唐書-先主書》

天祐十一年,徐知誥開始擴建昇州城,到十四年夏天竣工,徐溫視察後非常高興,一高興就……鳩佔鵲巢了,把自己的衙門搬到了昇州,打發徐知誥到潤州(今江蘇鎮江)任潤州團練使去了。

徐知誥心裡很不樂意,他想去宣州(今安徽宣城)上班,徐溫不給,這時他的謀士宋齊丘對他說:派你去潤州,這是你的機會,是上天對你的賞賜啊。

這時候徐溫的長子徐知訓留守揚州,非常專斷蠻橫,對楊氏子弟百般凌辱、驕奢淫逸,早已引起眾怒、失盡人心,遲早要完蛋。

謀士宋齊丘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力勸徐知誥離開中央,到地方去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果然不出宋齊丘所料,第二年(天祐十五年)朱瑾和徐知訓矛盾激化,刺殺了他,揚州大亂。

與揚州一江之隔的鎮江徐知誥聞訊立即帶兵渡江進入揚州平亂,順理成章的取代了大哥的地位。

南唐往事前篇:定都江西的亂世王朝,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徐知誥入朝執政後,又是怎麼做的呢?

“勤儉寬簡,盡廢知訓之政。”——《十國春秋-南唐一》

非常勤儉節約、寬容有為,不鋪張浪費,很節儉,廢除了徐知訓的一切暴政,一時人心盡歸,徐知誥用行動為自己做了一次成功的宣傳。

進入朝廷工作後,徐知誥並不是深居簡出,享用權臣的高規格待遇,而是經常派人到民間走訪,發現有窮人無力置辦紅白喜事時都會給予資助。

盛夏酷暑時節也沒有享用香爐,不讓人搖扇子,下人們看徐知誥上蹦下跳抓蚊子,就勸他還是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香爐吧

徐知誥態度明確,不用,

感慨道:還有很多人連房子都住不上,在太陽下暴曬,我怎麼忍心用這個

“士眾尚多暴露,我何用此!”——《十國春秋-南唐一》

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付出就有回報,徐知誥的付出換回了什麼呢?

兩個字:人心

各種史書對這一情況的描寫驚人的相似,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以說是眾口一詞

“以故溫雖遙秉大政,而吳人頗已歸屬於知誥。”——吳任臣《十國春秋-南唐一》

“以故溫雖遙秉大政,而吳人頗歸知誥。”——馬令《南唐書-先主書》

“以故溫雖遙秉大政,而吳人頗已歸昪。”——歐陽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溫雖遙執國政,而人情頗已歸屬於帝。”——陸游《南唐書-本紀一》

這個時候的徐知誥其實還是一個小夥子,

初出茅廬就做出了一番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業,

他剛步入政壇時因為太年輕,甚至連鬍鬚都沒有長出來大家都懷疑這個孩子能否壓住場子?

《南唐近事》一書甚至記載徐知誥為了不被小瞧,偷偷吃刺激生髮的藥,結果一夜之間鬍鬚便長出來好長。


第三節、你改朝我換代

武義元年,徐知誥升左僕射、參知政事,類似於丞相的工作性質,江南百姓都叫他政事僕射。

之所以升官是因為這一年他養父徐溫擁立楊隆演為吳王,建號大吳,改唐朝天祐十六年為武義元年,放棄尊唐為正朔,割據江淮以自保。

徐知訓的死,老徐一度懷疑和養子徐知誥有關(畢竟是外人,人心難測……)

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徐知誥把老徐請到揚州徐知訓的宅子裡,讓他眼見為實。

在一間小屋子裡,有幾尊塑像,徐溫和他的幾個兒子都光榮入列。

只見徐溫身上壓著五根木頭,幾個弟弟也是五花大綁,還都註明了姓名。

看到這一幕,老徐心都死了,傷心吶

馬令的《南唐書》記載了徐溫的反應

衝塑像吐了口唾沫,罵了一句:這條狗死得太遲了!

“溫見之,唾曰:狗死遲矣!”

這件事極大的刺痛了徐溫,對長子徐知訓最後一絲惋惜之情灰飛煙滅,徐知誥也得以順利廢除了徐知訓的暴政。

徐知誥任左僕射、參知政事後,勵精圖治,整頓朝廷綱紀,修復混亂的典禮制度,完善法律條文,打擊豪強勢力,江南一時大治。

徐知誥的出色工作成績引起了一些人的憂慮,正所謂樹大招風,有個叫徐玠的官員就對徐溫說:留守揚州朝廷這麼重要的差事怎麼能交給外姓人呢?我看還是換成主公嫡子最保險。

徐溫也動心了,就派次子徐知詢進京,計劃取代徐知誥,徐知誥很快便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害怕,連忙給老爹寫信,請求外放江西,請願把揚州交出來。

可摺子還沒送出去,從金陵傳來了徐溫病危的消息,走了一半的徐知詢掉頭奔回金陵去了。

不久徐溫病死,次子徐知詢子承父業,繼承了老爹的政治遺產,但這個人和大哥徐知訓有一拼,也是典型的公子哥、官二代,沒什麼本事,還整天胡搞,一門心思想除掉徐知誥

“所為多不法,常謀知誥。”——馬令《南唐書》

徐知誥雖然並沒有把徐知詢放在眼裡,但他畢竟是徐溫的繼承人,盤踞金陵,手握重兵,對揚州構成嚴重威脅,不能大意。

徐知誥就以吳王名義召徐知詢進京,一到揚州立即扣留,削奪軍權,留在揚州閒住,輕鬆的解決了這個看似麻煩的問題。

南唐往事前篇:定都江西的亂世王朝,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然後,雙方交換場地,徐知詢留在揚州,任左統軍,徐知誥以太尉、中書令身份出鎮金陵,開大元帥府,晉封齊王,置百官,用天子制度,改名誥,知字不要了,等於告訴徐家兄弟們

咱哥幾個的兄弟情就到這裡了,往後就是君臣名分了。

徐誥去金陵前,留下長子徐景通留守揚州,以防後院失火。

昇元元年冬十月,吳帝楊溥禪位於徐誥。

徐誥即皇帝位,改吳天祚三年為昇元元年,國號大齊(因為封齊王的緣故,後來又改名大唐)封吳帝為讓皇帝,遷居潤州丹陽宮,追諡徐溫為太祖武皇帝,以金陵為西都,揚州為東都。


第四節 改名怎麼這麼難

徐誥稱帝后,徐家人多次請求他恢復李姓,不能再委屈皇帝做養子了。徐誥卻總是以不忘徐溫養育之恩為由,拒絕了。

後來連大臣們也開始請求徐誥正本清源、認祖歸宗,追尊自己的生父母,這畢竟是人倫之大德,不重孝何以治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

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誨早已融入了我們中國人的血液中,徐誥對徐溫的感情再深也無法遺忘生身父母的恩德,於是下詔讓百官商議是否改姓。

最後一致通過,恢復李姓,追尊七廟先祖,從憲宗八子李恪一直到生父李榮,改尊養父徐溫為義祖,還是皇帝待遇,在太廟旁邊專門設廟祭祀。

姓改了,國號也得換了,大齊換成了大唐,事實上這個大唐和死去的那個大唐沒有任何關係,只是借用了國號而已。

重新認了李家的門,就得再給生父母守一次喪,李誥(不能叫徐誥,暫時先叫李誥吧)和皇后宋氏為先帝后守喪各27天,共54天不上朝。

朝政由老謀士宋齊丘負責,李誥只過問軍事方面的事,大臣們苦勸,說國家新創,百廢待舉,陛下奈何以私情而廢公義呢?

李誥這才妥協了一步,穿著孝衣聽政。

光改姓遠遠不夠,名字也要改,但李誥改名字卻很不順利,一波三折。

南唐往事前篇:定都江西的亂世王朝,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南唐大家董源的山水畫

先是改叫“李昂”大臣反對!說李昂是唐文宗的名字,不行。

又改名“李晃”大臣反對!說晃是朱溫那龜孫子的名字,不行(朱溫稱帝后改名朱晃)。

李誥很無語,繼續改,又改叫“李坦”大臣反對!說坦字和旦字相通,而旦是唐睿宗的名字,還是不行。

李誥淚流滿面,俺滴親孃,改個名字就這麼難嗎?

思來想去選了一個“昪”字,這次大臣們沉默了,沒有舉牌子,腦子裡把歷代聖賢,唐代列位先帝的名字快速掃描了一遍

恭喜陛下,沒有匹配上,您可以用這個名字啦

從此,李誥成了李昪,也就是南唐烈祖皇帝。


第五節 安民賢主保江南

這個插個支線劇情,話說啊,

李昪當了皇帝,按說他的家人應該興高采烈才對,在這裡有必要提到一個不高興的人。

那就是李昪的女兒永興公主。

在李昪還是吳國將領時,把女兒許配給了吳帝楊溥的太子楊璉為妃,等到李昪篡吳建國後,楊璉由於公主的關係而保全了性命,還做到了節度使。

李昪這個女兒也真是女中豪傑,雖說是李家人,可畢竟嫁到了楊家,而楊家如今成了李家的階下囚,她的地位變得很微妙,每次有人稱呼她公主時,她都會哽咽流淚而去,宮中人都很可憐她,李昪自己心裡也很不是滋味。

“女聞人呼公主,則嗚咽流涕而辭,宮中皆憐之。”——《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言歸正傳,李昪在位只有七年時間,這七年,他做的只有一件事:保境安民

他的字典裡沒有開疆拓土這個詞,他曾多次告誡太子李璟,要和鄰居處好關係,千萬不要妄動刀兵,保境安民才是大事。

南唐往事前篇:定都江西的亂世王朝,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南唐大家董源的山水畫

其實這期間李昪曾遇到過好幾次征討各國的機會。

吳越鬧水災,元氣大傷,有人勸他趁機滅了吳越,李昪沒有答應。

楚王馬殷病死,幾個兒子爭奪王位,打得頭破血流,中原的後漢建議漢唐聯手滅了楚國,平分其地,李昪還是沒答應。

福建的閩國發生了內亂,分裂成閩、殷兩部分,有人勸他南下奪取福建,他還是不同意。

李昪的保守主義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他的謀士馮延巳就是代表,此人喜歡談兵論戰,對李昪的保守做法非常有意見,譏諷道:

鄉巴佬怎麼能成大事!

“田舍翁安能成大事!”——《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對於這些意見,李昪毫不在意,他感嘆道:連年戰亂禍害百姓已經很久了,我實在不忍心再發動戰爭,敵國的百姓安居樂業,我們自己的百姓不也一樣安享太平嗎,那樣的話夫復何求。

“兵為民害深矣,誠不忍復言。使彼民安,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十國春秋-南唐一》

新五代史說李昪的志向只是保住吳國舊地,沒有經營天下的宏偉藍圖,但筆鋒一轉,又說江南百姓也因此免受戰亂之苦,得以休養生息。

“而昪志在守吳舊地而已,無復經營之略地也,然吳人亦賴以休息。”——《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五代十國那個時代如果有和平獎的話,李昪絕對高票當選,老李從權臣到皇帝的幾十年間不到萬不得已,輕易不會動刀槍,唯一一次發兵還是抵禦吳越的侵略,也是被逼無奈,老李愛好和平之心可見一斑。

“自握王權至禪位,凡數十年,止一拒越師,蓋不得已而為之。”——《江南野史》

李昪的勤儉節約也是出了名的,甚至到了摳門的程度,當了皇帝后,依舊用鐵盆洗臉,平時喜歡穿草鞋,宮裡的傭人很少,只有幾個又老又醜的宮女,衣服也很破舊。

李昪在位雖然只有七年,但這七年裡,南唐政治非常清明,一沒有外戚干政,二沒有宦官專權,這在那個混亂的亂世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其他割據政權無法相比的,所以史書上讚揚李昪有聖賢之君的風範

“有古賢主風雲。”——《十國春秋-南唐一》

昇元七年是李昪在位的最後一年,這一年李昪不幸開始沉溺於丹藥之中,全然忘記了唐太宗的前車之鑑。

南唐往事前篇:定都江西的亂世王朝,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二月,李昪服用了方士史守衝進獻的丹藥,背上生瘡,不敢讓人知道,找來太醫秘密的醫治,平時照常上朝,左右的人都勸他不能再吃丹藥了,李昪根本聽不進去,大量服用丹藥使李昪的精神越來越壞,經常莫名暴怒,但是一些正直大臣的勸諫,他冷靜下來後有時也會聽進去。

後來終因丹藥中毒,醫治無效駕崩,終年56歲,廟號烈祖,葬永陵。

李昪臨死前把太子李璟叫到宮裡

對他說:“德昌宮裡貯藏著七百萬金銀玉帛,你好好守住這份家業,要和各國搞好關係,保住社稷為重。我吃丹藥本是為了延年益壽,反而送了命,你一定要引以為戒。”

說完讓兒子把手伸過去,李昪張嘴咔嚓就是一口,咬出了血,太子都疼暈了,大叫道:“爹,幹嘛呀你,想吃肉也不能這樣吧“”

李昪告誡他:有朝一日,中原會出亂子,你千萬不要忘記我的話,耐心等待時機。

“他日北方當有事,勿忘吾言。”——《十國春秋-南唐一》

可惜,李璟沒有理解老爹的良苦用心,更沒有聽進去老爹的忠告。後來吃盡了苦頭。


第六節、後記

李昪死了,該如何給他蓋棺定論呢,如果要用最簡潔的話概括的話,我想大概應該是這八個字吧:

息兵養民,勤儉有德

南唐往事前篇:定都江西的亂世王朝,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李昪死後,太子李璟即位,就是南唐的第二位皇帝元宗。

這個李璟是個典型的文藝青年,他和他兒子李煜在文學史上的輝煌地位是家喻戶曉的。

南唐二主詞在詞壇一直佔有一席之地。

但在政治上,李璟實在不是一個成熟穩重的皇帝,不過好歹比兒子李煜強多了。

李璟即位後會如何推行自己的新政呢?

李璟後來為什麼遷都到江西呢?

這些問題,我們下一講繼續扯。

南唐往事前篇:定都江西的亂世王朝,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