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團隊標準的建立是否符合行業發展的趨勢?

近日,中國區塊鏈測評聯盟發佈了國內首個區塊鏈技術團體標準《區塊鏈與分佈式記賬信息系統評估規範》,從技術角度闡述區塊鏈的技術參考架構、質量模型,並給出定量、定性的評估方法和指標。


區塊鏈團隊標準的建立是否符合行業發展的趨勢?


這條消息在鏈圈中迅速傳播,併成為大多數人輿論的焦點。支持者認為該標準能夠為區塊鏈行業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助力,無論從短期還是長遠的角度考慮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反對者認為該標準會限制區塊鏈行業發展的方向,使落地場景扁平化、單一化。

雙方都給出了自己的理論依據,但誰都不能說服對方。要探討這個問題,我們似乎應該先從團體標準的定義入手。

團體標準,按照定義來說應該是由團體按照團體確立的標準制定程序自主制定發佈,由社會自願採用的標準。其實,一般的傳統行業或多或少都具有自己的團體標準,因為通常情況下,團體標準的建立會對該行業提出相應的規範,通過嚴格的監督促使行業技術的進步。

那麼,在剛剛興起的區塊鏈領域是否也需要建立團隊標準呢?

《區塊鏈與分佈式記賬信息系統評估規範》的推出,從初衷方面考慮無疑是極好的,其中制定的標準也確實符合現階段的市場發展。然而,團體標準的制定者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區塊鏈暫時還處於“嬰兒”狀態。

父母希望孩子長大了當科學家,為祖國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貢獻,這初衷無疑是極好的,但是如果在孩子成長期間進行強制性要求的話,則無疑會抹殺掉無數種其他的可能性,最終極有可能得不償失。

說到這可能會有人反駁我,因為《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已經出臺並實施了。其實,《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與《區塊鏈與分佈式記賬信息系統評估規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標準。前者相當於道路上的交通規則,例如靠右行駛、紅燈停綠燈行等,這是行業保持正常發展所必須的標準;後者就相當於造車的標準,告訴你尺寸、形狀,造出來的車都是一個樣子,想來個蘭博基尼?不行,全都是大眾。

當然也不是說團體標準絕對不適合區塊鏈領域,只是我覺得應該再給予它一些成長的時間,比如孩子到了高中再讓他選擇學文科還是學理科,這樣才能發揮出區塊鏈技術最大的潛力。

我認為,區塊鏈技術最大的魅力就在於自由延展性。它不是一項乾巴巴的技術體系,而是可以應用於物流、金融、加密貨幣等多個領域的一項偉大技術。尤其在加密貨幣領域,除了家喻戶曉的比特幣,一些新的數字通證如OLO等都是應用了區塊鏈技術才得以保證貨幣安全的。值得一提的是,TSL——全球社群節點推廣糖果計劃就是通過OLO為紐帶成為全球中小型企業連接點的。

有專家指出,2018—2020年將是區塊鏈與應用場景相結合的探索階段,2021—2023年將是區塊鏈技術蓬勃發展的階段,屆時會有越來越多成熟、實用並且有突破性的區塊鏈應用場景落地。我想,或許我們可以再給區塊鏈幾年的發展時間,等到市場和技術都趨於穩定時再製定相應的團體標準,可能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更加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