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37日,在墨脫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37日,在墨脫

第37日 在墨脫

13年前,每年大概有10來個徒步遊客進入墨脫。現在一天就有數十人驅車自駕進入墨脫。

墨脫的石鍋、竹編,算是本地特色手工文明。在沒有鐵鍋這樣的“先進文明”進入之前,用石頭鑿造的鍋烹煮食物一直是這裡的傳統。很多初次來墨脫的遊客看到石鍋會認為這只是一個旅遊的噱頭,或者絕對不是當地的主要鍋具。實際上我們13年前進入墨脫路過一些村莊看到的是:石鍋確實是他們的主力鍋具。

而他們的耕種方式更是原始:刀耕火種。在此之前想到刀耕火種,總覺得那是在遠古社會不可思議的一種愚昧狀態,甚至完全想象不出是一個什麼場景。

13年前的墨脫,刀耕火種卻是大面積普遍存在的耕種方式:每年秋天,把一整片山坡的樹木植被全部砍倒,等到來年春天這些草木全部乾燥再一把火全燒了,燒過之後的灰燼是上好的肥料,這是“火種”;“刀耕”更直觀,當地人完全不開荒,直接用柴刀在燒過的地上挖個小洞,扔進去1-2粒玉米種子,踩上一腳,之後就只等秋天收穫。

墨脫雨水充沛,玉米種子在溫暖溼潤的環境下不到10天就會發芽長出來,靠著那把火留下的草木灰肥料,玉米長得還不錯。這期間,玉米地長雜草或有野生動物來偷食,當地人完全不管,只等秋天玉米成熟後一次性收割。收割後的地就空著,3年不管任由之前燒過的樹木草籽從地裡頭再次長出來,墨脫人會把目光轉向另一塊山地,仍然是火燒--耕種--收割--放棄。

三四年之後,之前耕過的地再次恢復植被,再次刀耕火種。所以即便是原始的、破壞性的耕種方式,仍然是在循環利用的範圍,實際上當地人對環境的破壞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很多村莊和房屋走出家門幾百米就是原始森林,國家林業局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墨脫保留著中國最完整、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

和墨脫相比中國其他地方任何一片號稱“原始森林”的森林都可能是有虛假的。內地很多“原始森林”是在近幾十年國家對森林資源採取保護的前提下,沒人砍伐自然而然慢慢恢復的,那樣的森林有一個專業的名詞叫做“原始次生林”。

在10多年的時間內,墨脫早已摘掉了“原始社會”的帽子,之前縣城周邊四處可見一方方黑色的刀耕地,現在已經完全恢復成綠色植被,如果不提示,誰也不會想到這裡曾經是中國最後一個保留刀耕火種的區域。

現在雖然終於通了公路,仍然有不少懷揣探險心情的遊客前來“征服”墨脫,大部分人開車進來或者騎摩托車,極少數人騎自行車,已經完全沒人傻到徒步進入墨脫了,當年的林間小道已經被公路取代,當年沿途為徒步設置的補給站也早也撤銷。

隨著旅遊業的慢慢發展,墨脫縣幫興鄉已經開始專門製造石鍋,並且加入了電動設備,鍋每隻在1300-3000元之間,死沉死沉的,還不便宜。想去拍,車開不到,走路過去也不大現實,原本想拍石鍋的念頭只能放棄了。

上午去德興鄉尋找竹編手藝人,也沒有找到。

按道理在越原始的區域魚容易找到當地人賴以生存的手藝,然而我們這趟墨脫之行更多的變成了回憶和懷舊,稍作嘗試沒有結果便沒了興致,加上付達夫也不能陪我們長久停留,我們每個人的好奇心也都得到滿足了,在墨脫逗留了一天之後,我們決定離開墨脫。

出墨脫,之前徒步需要四天,現在開車只要3小時,相比之下,三小時車程感覺飛快,每一個點還沒來得及回憶,已成下一幅風景。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37日,在墨脫

付達夫故地重遊

出了隧道,和付達夫一起去當年救了我們的牛棚看了看。當年翻越雪山受阻,夜宿山腳下的牛棚,靠著燒牛棚的木板、煮雪水喝才熬過那一晚。否則,我肯定會在齊腰深的雪地裡睡著,那時候雙腿已經被雪溼透凍麻木了,又累又餓又困,腦袋裡只有一個字:睡。那一次如果不是付達夫一直在催著我:“走,千萬別睡著,”我哪裡能爬到牛棚呀。

現在想想都後怕,因為一旦真睡著,那有可能就是永遠睡過去了。當年就有兩個當地人翻雪山沒成功被凍死在雪地裡,估計那情形和心態和我們當時在雪地裡一樣的。

每每想到那次經歷,都會對工作在一線的林業工作者感到敬佩。而墨脫這樣翻山越嶺的經歷,對於付達夫他們來說只是日常工作,只不過那一次艱難一點、驚險一點而已。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37日,在墨脫

患難兄弟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37日,在墨脫

我們一路上還看到很多類似的身影,有修路工、勘測員、架線工等等,是他們讓我們在這個國家生活得更加便利、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