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手艺》导演手记:第37日,在墨脱

《寻找手艺》导演手记:第37日,在墨脱

第37日 在墨脱

13年前,每年大概有10来个徒步游客进入墨脱。现在一天就有数十人驱车自驾进入墨脱。

墨脱的石锅、竹编,算是本地特色手工文明。在没有铁锅这样的“先进文明”进入之前,用石头凿造的锅烹煮食物一直是这里的传统。很多初次来墨脱的游客看到石锅会认为这只是一个旅游的噱头,或者绝对不是当地的主要锅具。实际上我们13年前进入墨脱路过一些村庄看到的是:石锅确实是他们的主力锅具。

而他们的耕种方式更是原始:刀耕火种。在此之前想到刀耕火种,总觉得那是在远古社会不可思议的一种愚昧状态,甚至完全想象不出是一个什么场景。

13年前的墨脱,刀耕火种却是大面积普遍存在的耕种方式:每年秋天,把一整片山坡的树木植被全部砍倒,等到来年春天这些草木全部干燥再一把火全烧了,烧过之后的灰烬是上好的肥料,这是“火种”;“刀耕”更直观,当地人完全不开荒,直接用柴刀在烧过的地上挖个小洞,扔进去1-2粒玉米种子,踩上一脚,之后就只等秋天收获。

墨脱雨水充沛,玉米种子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不到10天就会发芽长出来,靠着那把火留下的草木灰肥料,玉米长得还不错。这期间,玉米地长杂草或有野生动物来偷食,当地人完全不管,只等秋天玉米成熟后一次性收割。收割后的地就空着,3年不管任由之前烧过的树木草籽从地里头再次长出来,墨脱人会把目光转向另一块山地,仍然是火烧--耕种--收割--放弃。

三四年之后,之前耕过的地再次恢复植被,再次刀耕火种。所以即便是原始的、破坏性的耕种方式,仍然是在循环利用的范围,实际上当地人对环境的破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很多村庄和房屋走出家门几百米就是原始森林,国家林业局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墨脱保留着中国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

和墨脱相比中国其他地方任何一片号称“原始森林”的森林都可能是有虚假的。内地很多“原始森林”是在近几十年国家对森林资源采取保护的前提下,没人砍伐自然而然慢慢恢复的,那样的森林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做“原始次生林”。

在10多年的时间内,墨脱早已摘掉了“原始社会”的帽子,之前县城周边四处可见一方方黑色的刀耕地,现在已经完全恢复成绿色植被,如果不提示,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曾经是中国最后一个保留刀耕火种的区域。

现在虽然终于通了公路,仍然有不少怀揣探险心情的游客前来“征服”墨脱,大部分人开车进来或者骑摩托车,极少数人骑自行车,已经完全没人傻到徒步进入墨脱了,当年的林间小道已经被公路取代,当年沿途为徒步设置的补给站也早也撤销。

随着旅游业的慢慢发展,墨脱县帮兴乡已经开始专门制造石锅,并且加入了电动设备,锅每只在1300-3000元之间,死沉死沉的,还不便宜。想去拍,车开不到,走路过去也不大现实,原本想拍石锅的念头只能放弃了。

上午去德兴乡寻找竹编手艺人,也没有找到。

按道理在越原始的区域鱼容易找到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手艺,然而我们这趟墨脱之行更多的变成了回忆和怀旧,稍作尝试没有结果便没了兴致,加上付达夫也不能陪我们长久停留,我们每个人的好奇心也都得到满足了,在墨脱逗留了一天之后,我们决定离开墨脱。

出墨脱,之前徒步需要四天,现在开车只要3小时,相比之下,三小时车程感觉飞快,每一个点还没来得及回忆,已成下一幅风景。

《寻找手艺》导演手记:第37日,在墨脱

付达夫故地重游

出了隧道,和付达夫一起去当年救了我们的牛棚看了看。当年翻越雪山受阻,夜宿山脚下的牛棚,靠着烧牛棚的木板、煮雪水喝才熬过那一晚。否则,我肯定会在齐腰深的雪地里睡着,那时候双腿已经被雪湿透冻麻木了,又累又饿又困,脑袋里只有一个字:睡。那一次如果不是付达夫一直在催着我:“走,千万别睡着,”我哪里能爬到牛棚呀。

现在想想都后怕,因为一旦真睡着,那有可能就是永远睡过去了。当年就有两个当地人翻雪山没成功被冻死在雪地里,估计那情形和心态和我们当时在雪地里一样的。

每每想到那次经历,都会对工作在一线的林业工作者感到敬佩。而墨脱这样翻山越岭的经历,对于付达夫他们来说只是日常工作,只不过那一次艰难一点、惊险一点而已。

《寻找手艺》导演手记:第37日,在墨脱

患难兄弟

《寻找手艺》导演手记:第37日,在墨脱

我们一路上还看到很多类似的身影,有修路工、勘测员、架线工等等,是他们让我们在这个国家生活得更加便利、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