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之間有玄機丨讀錢夢龍《愚公移山》教學實錄有感

錢夢龍先生曾在《語文導讀法探索》一書中說:"要發展學生的智力,研究問的藝術有必要。問題本身要富有啟發性,要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近讀錢先生《愚公移山》課堂教學實錄,又一次體驗了語文教學高超的提問藝術,深感大師課上的精彩,歎服大師於問答之間所激起的思維漣漪。

問答之間有玄機丨讀錢夢龍《愚公移山》教學實錄有感

包志茹(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第二小學教師)

關乎目標達成的提問

目標達成與否,是考查一節課成敗的關鍵。以往我們在教學中常常苦於目標的模糊而難於檢測,導致課堂教學效率評估的不確切性。而本教學實錄中的教學目標,精彩之處在於:一是撥冗至簡,直達文本核心。二是"文""言"合一。那麼錢先生又是如何通過提問達成目標的呢?

老愚公有多大年紀?智叟是年輕人嗎?那個"遺男"姓什麼?有幾歲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同意嗎?這一連串關乎文本細讀、也關乎教學目標達成的提問,不枝不蔓,指向清楚。看似簡單,實際上四兩撥千斤。提問既針對教學目標中所列的相關詞語,又巧妙地將"文"和"言"融合在一起,從語言入手理解文本,又從文本的整體出發,掌握重點詞語的含義。此外文言文教學中如何處理"文"和"言" 的關係,在教學界和理論領域一直存有爭議,而以上提問"文"""言"合一,則巧妙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關乎思維發展的提問

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離不開文本的閱讀。教師要根據教材的不同,開發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教材的關鍵處設疑,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尋文本的核心。在這點上,錢先生有他自己獨到的思考和實踐。在講讀的過程中,錢先生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傳統的講讀,以思維訓練帶動語言的學習,以語言的學習促進思維的發展,儘可能地把文言文的字詞句教學和學生的思維訓練結合起來,真正做到了在發展思維的前提下落實語文基礎知識。

例如錢先生在人物分析環節中,敏銳地捕捉到了愚公妻和智叟話語間的細微差別,這是經典文本的精彩之處,更是教師利用語言訓練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之點。文中愚公妻和智叟勸告愚公的兩句話,觀點基本一致,內容接近,句式相仿。但細讀文本,就會發現,這兩句話語氣的差別,反映了因說話者的身份不同,而對愚公截然不同的態度。"哪些話只有愚公的妻子講而智叟不講,哪些話只有智叟講而愚公的妻子不講?即使兩個人都講的話,在內容和語氣上有什麼差別?"這一問,具有很強的驅動力,讓學生再一次認真閱讀文本。在仔細辨識和思考的基本上,學生明確了愚公的妻子對移山的態度是"疑",而對愚公本人是尊重;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笑""止",是輕蔑和嘲諷。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文本的相似之處讀出了差異,進而發展了思維能力。

關乎文本價值的提問

經典文本價值無限。如何讓學生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刻內涵及其豐富的教育價值,是擺在每位教師面前很現實的問題。面對這個問題,有的教師採取架空文本的方式,空談其教育意義,將文本視作教育素材,而忽略語文課的專業特點。有的教師則採取相反的方式,將文言文肢解成文言知識訓練素材,忽視文本的整體價值及教育意義。那麼,錢先生是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呢?

我們看到,先生在引導學生了解"寓言"體裁特點的前提下,提出一個思辨性極強的問題:"同學們大概想過了, 愚公究竟笨不笨?"面對初中學生,這既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又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討論這一問題,可謂一箭雙鵰,這既是對文本價值的挖掘,也是在進一步落實文言基礎知識。於是我們看到學生從文本中找到了"雖我之死,有子存焉……"作為論據支撐觀點。更為精彩的是,錢先生並沒有滿足於學生的答案,進而追問學生:"這句話讀來特別給力,這是什麼原因呢?"抓住時機,適時引導學生掌握"頂針"修辭手法的作用,一問雙得,令人拍案叫絕,歎服先生高超的教學藝術。

通過語言感悟文本價值,又在感悟文本價值的過程中時時迴歸文本語言藝術,如此循環往復,學生的語文能力何愁不能提升!


問答之間有玄機丨讀錢夢龍《愚公移山》教學實錄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