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之间有玄机丨读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

钱梦龙先生曾在《语文导读法探索》一书中说:"要发展学生的智力,研究问的艺术有必要。问题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近读钱先生《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又一次体验了语文教学高超的提问艺术,深感大师课上的精彩,叹服大师于问答之间所激起的思维涟漪。

问答之间有玄机丨读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

包志茹(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第二小学教师)

关乎目标达成的提问

目标达成与否,是考查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苦于目标的模糊而难于检测,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评估的不确切性。而本教学实录中的教学目标,精彩之处在于:一是拨冗至简,直达文本核心。二是"文""言"合一。那么钱先生又是如何通过提问达成目标的呢?

老愚公有多大年纪?智叟是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同意吗?这一连串关乎文本细读、也关乎教学目标达成的提问,不枝不蔓,指向清楚。看似简单,实际上四两拨千斤。提问既针对教学目标中所列的相关词语,又巧妙地将"文"和"言"融合在一起,从语言入手理解文本,又从文本的整体出发,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此外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处理"文"和"言" 的关系,在教学界和理论领域一直存有争议,而以上提问"文"""言"合一,则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关乎思维发展的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离不开文本的阅读。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开发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关键处设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寻文本的核心。在这点上,钱先生有他自己独到的思考和实践。在讲读的过程中,钱先生以提问与指点代替传统的讲读,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的学习,以语言的学习促进思维的发展,尽可能地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在发展思维的前提下落实语文基础知识。

例如钱先生在人物分析环节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愚公妻和智叟话语间的细微差别,这是经典文本的精彩之处,更是教师利用语言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之点。文中愚公妻和智叟劝告愚公的两句话,观点基本一致,内容接近,句式相仿。但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这两句话语气的差别,反映了因说话者的身份不同,而对愚公截然不同的态度。"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这一问,具有很强的驱动力,让学生再一次认真阅读文本。在仔细辨识和思考的基本上,学生明确了愚公的妻子对移山的态度是"疑",而对愚公本人是尊重;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笑""止",是轻蔑和嘲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文本的相似之处读出了差异,进而发展了思维能力。

关乎文本价值的提问

经典文本价值无限。如何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及其丰富的教育价值,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很现实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有的教师采取架空文本的方式,空谈其教育意义,将文本视作教育素材,而忽略语文课的专业特点。有的教师则采取相反的方式,将文言文肢解成文言知识训练素材,忽视文本的整体价值及教育意义。那么,钱先生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我们看到,先生在引导学生了解"寓言"体裁特点的前提下,提出一个思辨性极强的问题:"同学们大概想过了, 愚公究竟笨不笨?"面对初中学生,这既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讨论这一问题,可谓一箭双雕,这既是对文本价值的挖掘,也是在进一步落实文言基础知识。于是我们看到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作为论据支撑观点。更为精彩的是,钱先生并没有满足于学生的答案,进而追问学生:"这句话读来特别给力,这是什么原因呢?"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学生掌握"顶针"修辞手法的作用,一问双得,令人拍案叫绝,叹服先生高超的教学艺术。

通过语言感悟文本价值,又在感悟文本价值的过程中时时回归文本语言艺术,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语文能力何愁不能提升!


问答之间有玄机丨读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