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育儿理念:再富,也要穷孩子(家长必读)

到一个贫穷的国家或地区过上一段艰苦的生活,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了解。这是当今每个德国城市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项必修课。

在德国,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小学生,利用假期万里迢迢来到南美洲和非洲,在这项独特的体验活动中接受锻炼。

这项活动的宗旨既不是出国旅游,也不是勤工俭学,而是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和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活动的一切费用均由自己出,是名副其实的自己掏钱“买苦吃”。

众所周知,德国属于世界发达国家之一,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德国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

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会很难适应社会,免不了要吃亏走弯路。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去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时感到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就多吃些苦,摔打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领。

德国人的育儿理念:再富,也要穷孩子(家长必读)

01 不给孩子现成的财富

在德国,

许多有钱人已经认识到,

坐拥万贯家财不一定就是好事。

如果让年轻人轻易得到巨额财富,

就有可能将他们推向堕落的深渊。

基于这种认识,很多依靠自己奋斗成为富豪的德国企业家改变了子承父业的观念,纷纷表示不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子孙,而是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财产都捐给慈善事业。绝大多数子女对其父母的这种想法和做法表示敬佩和支持!

他们认为,父母的财产是父母的,父母有处置的权利。作为子女,不应该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多少遗产。只要自己努力奋斗,就可能会和父母干得一样好,甚至更为出色。他们相信真正的幸福,来自自己的付出。

现年24岁的蒂姆·海因茨是拥有10亿欧元资产的德国某运输公司董事长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他和兄弟姐妹5人每个月只能从父母的财产托管机构得到最低的收入。

对此,蒂姆表示:“父母的钱,我无权拥有,也不想拥有。父母把钱用在社会需要的地方,不用在我们的享乐上,这是明智的。父母给我们留下了奋斗的机会,有一天我也会通过奋斗拥有自己的财产,获得如同父母一样成功的喜悦。”

德国人的育儿理念:再富,也要穷孩子(家长必读)

02 根深蒂固的规则意识

德国人深信:

社会是一个整体,

人与人之间遵守规则,

才会使生活变得愉快、和谐、安定。

听一位朋友说,他第一次到德国时,将小外孙的上衣晾晒到阳台上。他的女儿要求他将衣服收进来,晾在家里。她说在阳台晾晒衣服,影响小区的美观,房主会有意见,因为这会影响客户对住宅小区的评价。

他第二次到德国,腌了一些咸菜,又晾晒到阳台上。这一次,他用鲜艳的装饰包装纸将腌菜裹起来,做成喇叭状,远看、近看都非常艺术。有一天刮大风,吹掉的包装纸落在楼下邻居家的窗外。他的女儿就赶紧下楼去收拾包装纸。

德国人很注意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次,在一个草坪上,一个年龄稍大的德国男孩凭借武力抢了另一个小男孩的玩具,结果恰好被自己的父亲看到了。

大男孩的父亲对儿子说:“莱昂,赶快将玩具还给亚历山大,并向他道歉!”

那个叫莱昂的的男孩不依。

父亲又说:“你如果不去道歉,我就只好代你去向亚历山大道歉了!”

过了一会儿,这位父亲果然认真地将玩具交还给小男孩儿,并代儿子向他道了歉。

人人都遵守规则,才能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德国人的育儿理念:再富,也要穷孩子(家长必读)

03 培养品德不靠教导

在德国人心目中,

有这样一个观念:

良好的品德是被感染的,

而不是被教导的。

体现在具体的品德修养中,就是不要求孩子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而是要求孩子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德国中小学校里的思想品德教育,一般称为“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者“社会化过程”。其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核心观念:热爱生命、公正平等、诚实、守信。

德国的学校一般不设专门的品德教育课,但开设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而这,被认为是对孩子品德和修养培养至关重要的。

不仅如此,多数德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是非对错。

此外,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在大家共同参与的游戏过程中,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

德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学生到养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德国人看来,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跟自重与尊重别人、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德国人的育儿理念:再富,也要穷孩子(家长必读)

04 责任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德国人非常重视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其实动手能力的背后,

是独立意志、责任心

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德国儿童的动手能力,从做家务开始培养。在德国,法律规定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有的德国孩子甚至早在牙牙学语时,便开始在父母的指导下学做一些最简单的家务活,如在用餐前帮助大人把餐具摆放整齐等,尽管有时候仅仅是象征性的,他们干完了大人还得重来一遍。

虽然孩子第一次学习洗脸极有可能洗不干净,甚至可能边洗脸边忘乎所以地玩起水来,但德国父母见此并不会沉着脸收起毛巾或干脆代劳了事。大多数妈妈会在耐心具体指点的同时,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真了不起!我们的宝贝会自己洗脸啦!”

德国父母普遍愿意为孩子提供种种尝试的机会,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浅显却又被许多人忽视的道理———没有足够的尝试,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长期以往的锻炼下来,德国儿童的动手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出类拔萃了。

而在我们国内,父母常对孩子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孩子做个家务、制作个小玩意、甚至动手整理个书包文具,都是浪费学习时间。

德国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动手能力,或许是当下最紧要的。

本文来源于网络,因无法联系上原作者,如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刻删除或修改。本文旨在分享,传播正能量,内容作了部分的增删修改,感恩原作者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