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延喜:道德经问答(39)怎样理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董延喜:道德经问答(39)怎样理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灵宝函谷关老子像


问:怎样理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答:“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多余的话自讨没趣,不如抱守中空虚静无为。这里的“数”,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特有概念,是古圣先贤总结出的一种符合自然运化机理的数论模式。世间万有皆有其数,太极之数为一,阴阳之数为二,其次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甲子等都是数。古人常说定数、变数、命数,在数难逃,这个数不管怎样变化,其要为一,归而为一。离开了一,离开了道,人的一切有为变通,心神外驰,很快就会穷竭,故而称作“数穷”。“多言数穷”与“不言之教”、“希言自然”是老子的一贯主张。“多言数穷”是教人当说则说,不可多说,既不可执迷于花言巧语,又不可执着于书本文字。要学习风箱式旳说话艺术,在当用的时候,便鼓动成风,助人成事。如果不得其时,就悠然止息,缄默无言。多言数穷,也包涵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的意思。多余的话说来于事无补,只会自讨没趣,不如抱守中空,虚静无为。老子这里说的“守中”涵盖极广:中者,六合之内,我处其中之中;中者,不偏不倚,我居其中之中;中者,中和之气,我守其中之中;中者,不走极端,我行其中之中。老子让我们守的这个“中”是上有天道,下有地道,中有人道之中,也是立于环中之中,中有良心之中,中和之性之中。老子是中原人,中原人爱说“中”,就是正好、合度、恰如其分。人守住了中,也就守住了根本,守住了良知,就能达到处虚无而生万有,心守中而天地正的境界。我们读老子不能太过执着于文字,比如这个“行不言之教”,“不言”不是不说话,而是不执着于任何主观言行,不执着于任何外在形式,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合于大道运化法则。老子自己就是一位守中希言的典范,一部传世经典只用五千言著就,一字一句品之嚼之都叫人有享之不尽的生命养分。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心里明白,嘴上不说。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治囯者因为多言,因为政令烦苛而加速败亡。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说起话来夸夸其谈、喋喋不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结果却常常因多言而漏洞百出,让人十分讨厌。鲁迅先生当年谈到《作文秘诀》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就是对“多言数穷”的精妙解读,既是作文秘诀,说话秘诀,也是做人秘诀。

( 摘自董延喜《道德经传家版》)

董延喜:道德经问答(39)怎样理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作者简介】董延喜,号延熹道人。退休记者,民间学者;文化传播者,网络布道者。创办《中国道学论坛》等道网传媒,拥有会员粉丝超百万;创作《道德经传家版》,成为深受普通百姓欢迎的大众读本;研发“生活道学”系列讲座,被列为国家图书馆公开课;为国内外作了大量道文化产业创意策划,使得一大批道学景观和道教宫观得以恢复重建;在全国各地讲授老子文化400余场,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董延喜:道德经问答(39)怎样理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延熹道人函谷关前论老子

董延喜:道德经问答(39)怎样理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延熹道人函谷关前论老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