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命若琴弦》: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小胖子的终极目标是减肥成功,走上人生巅峰

小矮子的终极目标是就地长高,呼吸上层空气

小穷逼的终极目标是一夜暴富,喝酸奶不舔盖

小瞎子的终极目标是重见光明,看一回小妮子

......

小瞎子是谁?他看小妮子干什么?

史铁生《命若琴弦》: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我们一起去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中找答案。

《命若琴弦》是史铁生写的一篇关于瞎子的传奇小说。

小说中有2个以说书为生的瞎子,老瞎子师父和小瞎子徒弟。老瞎子的师父告诉老瞎子,三弦琴里有张药方,只要弹断1000根琴弦,就可以拿琴弦做药引,到时去抓药就可以恢复光明,开眼见世界了。

老瞎子把师父的话当做救命仙丹,小瞎子却不在乎。直到小瞎子遇到小妮子兰秀儿,有了懵懵懂懂的爱情,才重新燃起对光明的期待。

但是后来,小妮子嫁人了,新郎却不是小瞎子,只因为别人说他是瞎子。很长一段时间,小瞎子失踪,老瞎子找到他后给了他一个活下去的期望,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以重见光明......

瞎子的琴弦就这样在小说里循环了一代又一代。琴弦从开始的800根,到1000根,再到1200根,一代传一代。

我在史铁生的这篇小说,看到了他的影子。同样是身体不健全的人,却有同样的信念,哪怕这个信念是自欺欺人,然而就是这个“欺人骗己”的信念支撑了他们走下去。

史铁生《命若琴弦》: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命若琴弦》中老瞎子重复的是他师父的命运,小瞎子重复的是老瞎子的命运,后面可能还有其他的小小瞎子,但是只要信念还在,就有生活的希望。

其实,我在读这篇小说时,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也有自己的影子。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还处在“小瞎子”的阶段,对生活有所期盼,但又不是那么有动力,都还差一副“药引”。

小瞎子的药引,与其说是1200根琴弦,倒不如说是小妮子的出嫁刺激了他,激发出他睁眼看世界的欲望和不甘。我们的药引其实也是一个契机,一个刺激我们行动的契机。可能是一种食物,可能是一本书,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件事。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个“药引”,不管你是谁、你在想什么、你在干什么。

所以,我建议你可以好好读一下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说不定你就找到了你的“药引”。

作为读者,我建议你先泛读一遍,然后再精读一遍,慢慢品味小说的奥妙。作为写作者,除了泛读、精读,还有几个地方,你可以重点看一下。

史铁生《命若琴弦》: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是的,你没看错,两段一样的话。但是,它们一个是开头,一个是结尾。首尾呼应,命运一直在重复。

单看开头和结尾,你会觉得重复,多余。但是看完中间的故事后,结尾再次重复,你会觉得感慨良多。

就像生了一场大病,住院治病前,你走过医院门口。当你康复,走出医院门口,再回头看医院时,你会觉得活着真好,中间养病治病的各种情形也会再次想起。但是这个时候的心态已经不一样了。

这里的开头结尾也是这样。

好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就应该达到这样的效果,让人感慨、让人记忆。

史铁生《命若琴弦》: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还有这一段

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漫天大雪,灰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山。没有声息,处处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所以老瞎子那顶发了黑的草帽就尤其躜动得显著。他蹒蹒跚跚地爬上野羊岭,庙院中衰草瑟瑟,窜出一只狐狸,仓惶逃远。

这一段是老瞎子弹断1000根琴弦后,拿着药引和药方去抓药,回来以后的场景。小说到这里为止,还没有告知老瞎子是否恢复视力,能否看见东西。但是从这些场景的色彩和基调描述,我们已经猜出了结果。

冬天、大雪、连天空都是灰暗的,而且灰暗一般都不是什么好兆头。回到住的地方后,一点声音都没有,也没有人气和烟火味,唯一的活物就是一只狐狸,还逃跑了。用狐狸逃跑的动,衬托出环境的静。死寂,这才是可怕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的事自然也不是什么好事。自然而然的引出下面小妮子嫁人、小瞎子出走、老瞎子将死的事。

所以,好的环境描写,对后面发生的故事有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还能揪着读者的心,调动他们的胃口。

史铁生《命若琴弦》: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其实,小说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环境描写,需要你自己去挖掘。自己发现的“宝”,往往更珍贵。

以上是我读史铁生《命若琴弦》的一些收获和感悟,希望对你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