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個假象”!

英國哲學家培根為了建立新的思想理論首先進行“破”的工作,其中包括:批判傳統僵化的經院哲學,及系統闡述了因“四假象”造成的人類認識活動中產生的謬誤。隨著科學的發展,因為人們對於經院哲學中的許多錯誤阻礙科學發展看的比較清楚,所以批判為了傳播宗教思想而存在的經院哲學,比較容易被公眾所接受。但對於培根“四假象”說,我們有必要再次澄清。

近代英國哲學家培根,提出一個著名的觀念,叫作“打破假象”(idols)。意思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假象或偶像,這些偶像會豎立在我們前面,使人無法從事正確的思考。培根認為我們要打破的假象有四種:種族、洞穴、市場、劇場。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個假象”!


培根指出:“人是自然的僕役和解釋者,因此他所能作的和所能瞭解的,就是他在事實上或在思想上對於自然過程所見到的那麼多,也就只有那麼多。過此,他既不知道什麼,也不能做什麼。”然而,通過邏輯而被固定下來的種種錯誤觀念,卻阻礙著通向真理的道路。“現在佔據著人的理智並且在裡面已經根深蒂固的各種假象和錯誤觀念,不僅是非常擾亂人心,使真理很難以進來,而且即使進來以後,如果人們事前不提防這種危險,使自己儘量鞏固起來抵禦它們的進攻,它們就會在科學開始復興的時候,又找上我們和擾亂我們。”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個假象”!

顯然,人們之所以只能看到事物的假象,不僅僅是由於受錯誤觀念的作用和影響,更主要的還在於這種錯誤觀念的產生是同認知主體的幻覺相關聯的;其中由於滲進了想象的成分,因而使人們所看到的事物便不是它所呈現出的本來形態,而是攙雜了種種主觀因素(意願、慾望、期待等等),所以也就具有了幻想性,即具有了虛幻的成分。我們要弄清楚人們之所以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而只看到事物的假象,就必須從這種虛幻的成分中去找它的原因。

培根把這些虛幻的成分分為四種,即:<strong>“種族”、“洞穴”、“市場”和“劇場”,並從而形成了這樣四種假象,即:“種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場假象”和“劇場假象”。

【族類假象】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個假象”!

基本概念:由於感覺或心靈的一切覺知總是依靠個人的尺度,而不是依靠宇宙(自然)的尺度,所以反映事物時會夾帶自身的特性,通常多數是歪曲了事物的原貌。其中有一些被歪曲的現象廣泛存在於公眾當中,這就是人類所共有的本性假象。

基本表現形式:

1、人類理解力總是傾向於設想(包括世界的秩序和規則)。許多事物原本是獨立的個性化存在,人們總愛設想出一些並不存在平行物和相關物。

2、人類理解力總是先入為主。一旦認可了一種意見便會想方設法來加以證明,即便出現了許多相反的事例,也可以找到各種藉口加以排除;習慣於墨守成規,維護原有結論的權威性。

3、人類理解力最容易被突然出現並可以引發想象力的一些事物所牽動。之後將出現的周圍事物與之相比較,想象出一些相似之處。

4、人類理解力處於運動當中。我們無法想象世界的有限,而總想著在外邊還有點什麼,人類理解力是永不停止的。

5、人類理解力受到意志和各種情緒的浸染,創造了一些“如人所願”的(唯心)學科。由於沒有耐心去研究,於是排斥存在許多困難的研究;耽於迷信,於是排斥自然界中較深奧的事物;自大和驕傲,於是排斥經驗;順從於流行的意見,於是排斥未被公眾相信的事物。情緒常常干擾理解力。

思考:通過培根對於族類假象的闡述,我們可以理解為: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進行理性思考時有一重要的環節——設想(或抽象);所有的設想就是描繪出一些理論的場景,其中一些場景部分是“真象”,但一定也會有一些場景部分是“假象”。所有的有價值的思想活動,就是在不斷確定“真象”,同時又不斷排除“假象”。而我們研究“假象”的重要目的之一塌糊塗,就是了解“假象”產生的原因,有意識地在設想環節中減少“假象”的產生。

所謂<strong>“種族假象”,它存在於人的天性之中,存在於人類的種族之中。培根指出,認為人的感覺是事物的尺度,乃是一種錯誤的論斷。相反地,<strong>一切感覺,不論是感官的知覺還是心靈的知覺,都是以個人的尺度為根據的,而不是以宇宙的尺度為根據。這就意味著,人們對外部事物的感知,不是事物的自然標準,也不是感官的客觀標準,而只是個人主觀的、自我的標準。一方面,人的理智在本性上喜歡抽象,並且喜歡賦予飄忽不定的東西一種實體和實在;而另一方面,“或者是由於人的精神的實體氣質相同,或者是由於它的成見,或者是由於它的狹隘性,<strong>或者是由於它的無休無止的運動,或者是由於一種情感的灌注,或者是由於感官的無力,或者是由於印象產生的方式”,而導致了“種族假象”的產生

。這樣一來,人的理智就變得好像是一面鏡子,由於不規則地接受光線,因而把事物的性質和自己的性質攪混在一起,使事物的性質受到了歪曲,改變了顏色。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個假象”!

顯然,培根所說的“種族”只具有比喻的意義。但是,事實上,個人對外部事物的感知,原始的、種族的因素倒的確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為從發生認識論的角度看,作為心理建構、認知建構的基礎,乃是集體無意識;而集體無意識則直接來源於集體表象。如果我們把由於種族原因而形成的集體無意識,作為培根所說的“人的精神的實體氣質相同”、“成見”、“狹隘性”等等性質的根源,那倒的確揭示了“種族假象”的本質,並從而使培根的比喻獲得了科學的內涵。

【洞穴假象】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個假象”!

基本概念:緣於個人思想、身體、教育和習慣的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認知特性。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說:人們追求科學只不過求的是自己的小天地,根本不是公共的大天地。當一個的思想方法成形後,實質上就形成了一定思維模式,可以將這種個性化的思維模式看成一個洞穴。洞穴假象屬於獨特個性假象。

常見的形式:

1、在某一學科付出了大量努力,執著於相關學科和思維定式(偏執)。先入為主,戴著有色眼睛看待現有的事物,把自己原有的想法強加在這些東西上。

2、某些人觀察事物時適於發現事物的不同或相同之處。當一個人心穩重,而且夠敏銳,他就能夠全神貫注地思索,發現最細微的差異;當一個人心高揚而悠遠,他就善於發現事物最精妙和普遍的相似之處。若運用不合理,或因追求差異而判斷失誤,或因追求相似而一無所得。

3、某些人認為古代的一切都無比美好,而內心則對新事物發瘋似追求的兩面性。對古與新的矯揉造作,不會對人們的求知有所裨益,也不能有正確的判斷。

4、僅依靠單純的認知,只能認識和理解是鬆散的某個部件(或分子),不會對其本質有真正的認識。但如果我們只認識事物的組織和結構(或原子及分子結構),對事物的理解又會承受不了重負而迷亂。因此,以上兩種認識事物的習慣和方法,必須相結合交替使用,才能對事物有深入的瞭解和整體的認識。

思考:培根說洞穴假象干擾人類的理解力最歷害,也是人們最應該加以警惕的。我想個性化的思考模式產生假象後,往往不易被及時糾正,並且多數情況會越陷越深。當一個人將某一假象,錯誤的認定為真理時,通常會在此後學習和與他人交往中,不自覺地尋找更多的證據來進一步固化錯誤的認知,所以說洞穴假象具有更大的危害。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體制就是一種典型的洞穴假象,這一錯誤持續了近一個世紀。在自然科學中這種現象更多,最著名的牛頓力學中的錯誤,經歷近300年後才被愛因斯坦證實是錯誤的。人們常說的解放思想主要是針對被固化的洞穴假象錯誤來說的。

如果說“種族假象”是一種<strong>集體假象,那麼,“<strong>洞穴假象”則是一種個人假象。培根認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洞穴”。正是由於這種洞穴的作用和影響,“使自然之光發生曲折和改變顏色。”他所作的這一比喻在於表明,由於每個人都有他自己所特有的天性;或者是由於他所受的教育和與別人的交往,或者是由於讀書和他所崇拜的權威;或者是由於印象產生於具有成見的人心中抑或產生於漠然無動於衷的人心中而有所不同,如此等等所造成的,便不僅僅是各個人的精神各不相同,而且還變幻不定。這樣,就形成了各個人的不同的假象。正是基於這一觀點,他認為:“‘洞穴假象’的產生是由於每個人的心理或身體上的特殊結構;也是由於教育、習慣和偶然的原因。這種假象是很多的,而且各式各樣。”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不僅個人的人格建構,而且個人的知識建構,既要受到先天性因素(本能、集體無意識、尤其是性格)的作用,也要受到後天性因素(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生活經驗)的影響。因此培根把“洞穴假象”界定為“個人的假象”,並且產生於後天的原因,這無疑是頗有見地的。由於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洞穴”,因而才使這種假象不僅是各式各樣的,而且總是同個人的性格有高度的關聯性。

【市場假象】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個假象”!

基本概念:人們交流是通過談話來實現的,而談話必須採用約定俗成的文字。對於一這重要文字,學者們習慣傾向用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定義或註解,因此會引出一些交談中各自不同的幻想。這種通過文字和名稱的組合形成人類特定的影響理解力假象,屬於交互式假象。

基本表現形式:

1、第一種文字假象:有些事物觀測不到,通過幻想產生了名稱,而實際上並不存在(比如前人所設想的空間“以太”)。這種假象通常比較明顯,所以也較易剔除。

2、第二種文字假象;有些事物真實存在,但名稱卻是混亂的,而且含義不清、定義不當,隨意不按規範地抽象。

3、文字通常是約定俗成,僅從文字本身,很難從淺顯過渡到深刻。因此,在正式的討論時往往是以對文字和名稱的辯論而結束;相反數學家習慣和經驗,是在開始討論前用定義把要討論的事先固定下來,再進行(定性、定量、定向)交流。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個假象”!

思考:人們總認為自己的理性可以把握文字中的所有含義,並肯定可以通過文字的交流提高理解力;但有時文字對人的理解力也起反作用,讓理解走向一個極端,或成為一種詭辯。所以在思想交流的過程中,有關各方事先應統一規範所使用的文字和名稱,儘量避免市場假象的產生。

由人們彼此交往、互通信息的活動中形成的假象,培根稱為<strong>“市場假象”。不言而喻,不僅信息的交流,而且相互的交往,都是藉助於語言來進行的;之所以會形成這種假象,根源也就恰恰在語詞上。因為語言的意義是根據普通人的理解來確定的,如果用語選擇得不恰當,就會阻礙人們的理解。儘管人們相信他們的理智能夠正確地使用語詞,但實際上語詞也會反作用於理智,並且正是由於這種情況而使哲學和科學流於詭辯和無能為力。他指出:“語詞加於理智之上的假象有兩種。它們或者是不存在的事物的名稱(因為正如有由於缺乏觀察而沒有命名的東西一樣,也有由於幻覺的假設而產生的、在實際上沒有東西與之相應的名稱),或者是它們是存在的、但是混亂而沒有明確定義的、匆匆忙忙地和隨便從實際引申出來的東西的名稱。”他斷言:“語詞顯然是強制和統治人的理智的,它使一切陷於混亂,並且使人陷於無數空洞的爭辯和無聊的幻想。”

毋庸置疑,語詞的不準確、多義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理解—解釋上的混亂,是形成“市場假象”的一個重要原因。並且,正是這個緣故,在現代,才形成了語義學、語言哲學等學科,以試圖消除語言所造成的混亂。但同樣重要的是,語言作為信息交流的工具,它所傳遞的不但可能有假信息,而且也可能由於受納者在解讀信息時誤解了信息的含義,從而導致“市場假象”的產生。在人們的各種假象中,最主要的是“市場假象”;而“市場假象”之得以形成,便在於人們彼此之間的以訛傳訛和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解讀信息。

【劇場假象】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個假象”!

基本概念:有些設想是源於各種理論教條、公理及相關的一些錯誤論證,其中通常會產生許多不被公眾注意的假象,由於這類假象原因雷同,錯誤迥異,屬於重複式假象。

基本表現形式:

1、人們在宗教和神學方面過於痴迷,總可以構想出很多假設,建立起許多教條;後人又依照這些教條產生假象。就象編制故事一樣,故事總比真實事物更為緊湊、更為文雅、更符合人們所希望的樣子。這類假象屬於迷信的。

2、拿一些事例視為權威,對於所考查的事物不加以核實(驗證),又不認真考察其符合性,僅憑智慧的沉思和情感的激動,就提出與事例相仿的設想。所以產生了經驗類的假象。

3、還有一類劇場假象是詭辯的。這類假象的產生源於單純的和脫離實際的邏輯推理,通常是先於經驗按自己所想把問題規定下來,然後力求在經驗中獲得證據,再把經驗曲解後用於產生適合原設想的論斷。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四個假象”!

思考:培根主張:把宗教的東西還給宗教,把信仰的東西還給信仰。其目的是:讓我們的理解(或認知)真正在各種束縛中解脫,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質(解放思想);只保留符合實際的實驗,經驗就是最好的論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劇場假相”是哲學家所概括的人類認識活動中的一種誤區。<strong>其含義是認識主體有某個先入為主的成見,為了證明這種成見的正確,往往只去尋找那些有利於該成見的事例,而對於不利於該成見的事例視而不見。這就像編劇或導演,為表現戀人間的幽會,常常會製造一種與之和諧的劇場審美效果,如選取月色如水、綠草如茵作佈景,而真實的生活可能是月黑風高、殘枝敗葉……劇場假相是移情佈景,以善傷真,是為了價值理想不惜掩蓋、扭曲事實。

培根指出,這是從各種哲學教條以及從證明法則移植到人心中的假象。因為在他看來,<strong>“一切流行的體系都不過是許多舞臺上的戲劇,根據一種不真實的佈景方式來表現它們自己所創造的世界罷了。”所以,他也把這種假象稱為“體系的假象”。他認為,這種假象不是天賦的,也不是暗中潛入理智中的,而是“從哲學體系的劇本和乖謬的證明規則印到和接受到人的心裡上面來的。”由此表明,“劇場假象”的形成,正如我們看戲一樣,雖然目的在於娛樂,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劇中故事情節的感染,而使劇中所流露出的感情、思想、價值觀念等等,被我們所受納、所汲取。

培根的四種假象說,從實際意義而言,它不僅解決了認識論上的一個根本問題;這個問題並不在於世界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因為它對於人們求得真知並沒有實質性意義;也不在於認識的本原是精神還是物質,因為它對於人們求得真知也沒有實質性意義。要求得真知,根本在於消除妨礙認識的因素;而培根所提出的四種假象則正是人們通向真理的重大障礙。其所以如此,便在於這些假象的作用和影響,矇蔽了、扭曲了人們的理智,使人們的思想變得狹隘,囿於成見,受感情的左右,受偏見的支配,以致於主觀的意願操縱著客觀的事實。在這種情形下,人們當然難以把握事物的真相,所看見的大抵都是假象而已。以假作真,以假亂真,當然便不能深入事物的內部,以求得對事物的真相的認識。因此,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科學研究中,或者是在哲學思考中,人們儘管可以建構起龐大的觀念系統、科學理論、哲學體系,但歸根結柢,這些東西大抵都是自欺欺人的把戲而已。所以,只有破除了假象的屏障,人們才可能走向真理。從這個意義上說,培根的這一觀點,較之在思維對存在、精神對物質的關係問題上糾纏不休,豈不是要高明得多。但不僅如此,由於培根對四種假象所作的分析,使我們知道了人們僅憑感官去感知事物是不夠的,因為感官是不可靠的。但同樣清楚的是,人們僅憑理性思維、運用三段論進行推理也是不夠的,因為理智也會受到假象的欺騙。誠然,邏輯推理的三段論及其四定律,可以使人們思維清晰,不自相矛盾,因而理性思維是不可缺少的認識工具。但是,如果我們立論是基礎在建立在假象之上的,那麼,我們就只能得出錯誤的結論。事實上,歷史上的許多悲劇,難道不正是三段論所導致的?所以,培根的觀點不僅有助於消除人們對於三段論的盲目迷信,而他所提倡的分析與綜合的方法,則有助於人們從根本上去揭示事物的真相。無疑,這又從方法論上為人們走向真理鋪平了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