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橋之戰,兩支特種部隊的對決(三國故事)

特種兵早有歷史,從戰國的冒刃之士,到現代的特種突擊隊,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戰事頻繁的三國時代自然也少不了他們的身影。歷史的記載中多為特種精銳痛擊常規部隊,很少有特種對特種的戰例。而<strong>界橋之戰,恰恰彌補了這個遺憾!

界橋之戰,兩支特種部隊的對決(三國故事)

白馬義從在遊戲裡的形象,有點帥

公元191年冬,袁紹與公孫瓚交戰,袁紹在界橋設陣應敵。公孫瓚步兵30000列成方陣,左右各5000騎兵,其中白馬義從作為骨幹力量,也分成兩隊。左隊負責射擊右邊,右隊負責射擊左邊。袁紹命麴義率800人為先鋒突擊隊,配合強弩1000張作為支援。自己帶步兵數萬在後方列陣。公孫瓚見敵方兵少,命令騎兵快速突擊。麴義帶兵躲在大盾後面,當地方騎兵只離幾十步時,同時躍起,放聲大叫,直向敵軍衝去。此時強弩齊發,敵方騎兵紛紛中箭,頓時大亂。麴義帶兵在陣中斬殺嚴綱等1000餘人。公孫瓚大敗而逃。從此袁紹由被動變主動!這是界橋之戰的基本記錄,也引<strong>帶出兩支精銳特種部隊,白馬義從和先登死士。

界橋之戰,兩支特種部隊的對決(三國故事)

有點先登死士的感覺了(示意圖)

先從戰役解讀。<strong>這是一場經典的先以弱示敵、再誘敵深入的平原伏擊戰。引誘公孫瓚上當後,突然殺出。先大叫,在於驚擾戰馬,使之不易受騎兵控制,在敵方騎兵忙於控制馬匹的同時,快速奔突而上,同時利用弩箭殺傷對方騎兵,造成混亂。<strong>最巧妙的在於大叫之前先揚起塵土,讓敵方騎兵看不清目標也不明底細。加上敵軍騎兵亂穿回跑時也會揚起灰塵,兩塵合在一起,就是大面積煙塵繚繞,造成敵方後面的步兵失去觀察目標,只看到自己前鋒騎兵在往回逃跑,不知敵人有多少。形成大混亂一起掉頭跑,真的是兵敗如山倒!<strong>同時帶出一個大疑問。原文: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是隻有800先登死士獨立作戰,還是另外有1000名強弩兵配合作戰。<strong>另外一段原文:直前衝突,強弩雷發。這個幾乎是同時進行,如果確定是800人,難道是邊跑邊射,然後扔掉弩,再近戰?或者是隻用弩射殺敵人?如果是800人配千弩,是不是其中200人各配2張弩,屬於強弩兵種,另外600人是步戰武士?這點還希望大家給予指教

界橋之戰,兩支特種部隊的對決(三國故事)

大戟士差不多這樣(示意圖)

界橋之戰,也僅僅是一場擊潰戰。這個可以根據當時戰場的另外一段描述可以得出大概的結論。<strong>原文:義追至界橋;瓚殿兵還戰橋上,義復破之。這麴義追到界橋,公孫瓚此時已經在督促亂兵準備重新設陣拒敵。但麴義來得太快,又被打亂,只得再跑。<strong>再看原文:紹在後,未到橋十數里,下馬發鞍,見瓚已破,不為設備,惟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餘人自隨。瓚部迸騎二千餘匹卒至,便圍紹數重,弓矢雨下。

這段比較清楚,袁紹看到敵方已經敗退,立刻跟了過去,也沒有特別設防,僅僅帶了衛隊的數十名強弩兵和100多大戟士。被公孫瓚潰逃的2000多騎兵包圍了起來。這裡面可以看出來,雙方主力並沒有接戰,敵軍<strong>建制還在,沒有亂,是不明敵情被打退了。而且這些騎兵多是弓騎兵,訓練有素,也是不慌不忙的撤退,否則不可能還有能力組織包圍。倒也符合白馬義從是騎白馬的精銳弓騎兵的說法。也看出來,當時袁紹的步兵配置是<strong>強弩兵加近戰步兵的混合編制,也許先登死士就是弩步皆精通的特種兵。

界橋之戰,兩支特種部隊的對決(三國故事)

據說趙雲就是白馬義從?

好在當時的潰兵不知道被圍的是袁紹,否則恐怕結果是另外一回事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戰,<strong>白馬義從從此不再出現,而先登死士卻是大放異彩!三國裡,特種精銳對決特種精銳的戰例,界橋之戰屬於頭一次!<strong>本文原創,禁止搬運!資料來源史籍非三國演義,錯漏之處請賜教!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或署名!謝謝閱讀,下回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