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歷史中的小人物:親歷鴉片戰爭談判的僕人(四)

上次我們說到,張喜在南京城外跟英方第一次見面後,拿到英國的條件回城。

<strong>《南京條約》簽訂之前那些事

<strong>英方條件“窒礙難行”

回城之後,他向伊里布、耆英等人彙報,但是伊里布等人又把這事擱下了。按照約定,第二天中方應派人去英國艦隊裡面取回文。初四,中方沒有去取回文。初五傳來消息說,英國人聽到中國仍然在調動軍隊認為中方是在做緩兵之計,並沒有要議和的準備,所以不給迴文,並且到處在搶買糧食。因此,英方準備初六開炮攻城。

知道聽到這個消息,伊里布、牛鑑等人大為驚慌,讓張喜再去與英國談判。張喜以空口無益不去。最後派了正式官員,太倉直隸州知州徐家槐,讓他拿牛鑑的公文去英國艦船許以300萬贖城費,但是300萬不寫在文內,只以口說。張喜拿著伊里布的公文,陪同前往。

等他們到了江邊的時候,看見英國的軍艦上面確實已經扯上了準備進攻的紅旗,滿江都是船隻。後來打聽已經有6000名英軍已經登陸,等待命令準備進攻。二人見了馬禮遜之後,馬禮遜一看東西,還是一堆廢話,說我們來不是要這300萬兩銀子,我們要你們答應我們初三所開出的那些條件,你們答應不答應?結果扯了半天,最後又約定說,欽差大臣耆英沒到,如果他明天到,那明天我們就把他的意見帶來,然後咱們再說。馬禮遜答應了,兩人一次就回去了。

這一天是七月初六,耆英已經進城了,耆英見到張喜和徐之後還給他們致敬。第二天耆英也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叫塔芬布,和張喜一起再到英國的船上去。馬禮遜把英國的條件再次地交給了耆英的代表,並提醒說,耆英將軍和伊里布如果有較便宜形式的字樣,那必須要將皇帝原來的諭旨給我們看,讓我們知道他有全權,我們也把英國女王給他看,這樣我們才能夠簽約。張喜也答應了,兩個人回去。

回去之後見到了在南京的三個主事者耆英、伊里布和牛鑑。然後向三人講明瞭今天的交涉的情況,並且把英國人的條件交給三人,請三人早定大局。沒想到三個人看都不看,就讓把它送給幕府人員(幕賓)。師爺看了幾行就說“窒礙難行”,就把它束之高閣了。

大歷史中的小人物:親歷鴉片戰爭談判的僕人(四)

馬禮遜

<strong>靜海寺中的尬聊

第二天按照約定,雙方要在靜海寺相見,按照英國人的要求,是要回復。

這一天還派這幾個人去。張喜說我昨天晚上就給您說過了,說這事兒要早完的話,必須要早定大局,越遲越沒有好處,而且還要做好咱們得擔不是的準備才行,你想這樣不答應是也不答應不是,這唯恐事情辦不下去,但是耆英聽了他的話,不答一言。而伊里布聽了昨天交涉的情況,覺得這空口白牙得聊半天也行,所以這一天出發之前,全身顯得很輕鬆的樣子,告訴張喜說,你只說我們會清理稅務上的問題,不會再有商人之間的欠款了。但是賠款什麼的你不要許給他們,至於說要看皇帝的上諭,那更是不要談。張喜回說,據我看這個他們的要求,要麼你減一點,一條都不準恐怕不行吧?伊中堂閉目不語,兩個人都是一個套路。

戰費一層,名目不佳,當先駁去,要緊要緊。——牛鑑

張喜向牛鑑說,請把昨天英國人寫過來的那個條款三張紙給我,我好退還給他們,牛鑑找人去向昨天的幕賓要,說幕賓出門拜客尚未回來,等他回來又來不及趕上和英國人約定的時間了。張喜十分為難。這事辦不下去,但是沒辦法,還是得辦。於是張喜打算到靜海寺再和英國人白話吧。

英國人一見到張喜就問,上諭在哪?張喜說聖旨寄給揚威將軍奕經了,奕經這個時候大概在杭州還沒有寄回來。英人又問,什麼時候寄回來?張喜答有可能今日寄回,有可能明日寄回,說不定。英人再問,昨天我們開的條件,欽差是準了幾條?有沒有把我們的原件給我們帶回來?張喜回,今天還沒帶回來,因為我們還得斟酌斟酌!這馬禮遜就急了,說你這什麼東西你都不帶來,咱們來談什麼?氣得要死。

昨日所開條件,既無回話,上諭又不給看,便是無心講和。——英方態度

據張喜記載,英國方面的幾個人都特別的憤怒和生氣,最後一個結果是明天如果再不給回話,那就直接開炮攻城。

大歷史中的小人物:親歷鴉片戰爭談判的僕人(四)

靜海寺

<strong>“火速”通過《南京條約》

張喜只能灰溜溜地回到了南京,把決裂的情形稟明瞭三個管事兒的人。聽說明天就要開炮攻城了,南京城裡面就亂了起來。這個時候才把昨天英國人開條件的三張紙拿出來看,讓幕僚發表意見。幕僚茫然看不懂。張喜說,這就是你昨天說“置礙難行”的這些事情,最後倉促之間,耆英、伊里布和牛鑑商議,將這些條件一概允准,先寫出照會,讓張喜連夜去通知英國人不要攻城。照會送出去之後,您知道接下來幹什麼嗎?

這三個大老爺就開始商議了,說這事兒已經稍有眉目了。接下來咱們就要商議頭班派誰去英國人那談事,二班派誰去?為什麼要排頭班誰去,二班誰去?是為了將來保舉功勞的時候好開單子續功。這個就是南京條約條款談判的經過。

在沒有聽到我講的這個故事之前,您可能以為《南京條約》簽訂過程中一定經過了劇烈的討價還價,現在才知道原來條件的許諾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發生的。倉促之間,一概允准。

大歷史中的小人物:親歷鴉片戰爭談判的僕人(四)

《南京條約》簽訂

<strong>《南京條約》議定之後的趣事兒

在這樣的條件下,南京條約算是議定了,那接下來就是雙方的高層領導人要會面簽字。這裡面也有一些挺有意思的事情。到了會面簽字這一天,耆英、伊里布和牛鑑同到英國人的艦船上去和璞鼎查見面,上船參觀,逐一引薦英國方面的這些高級人士的時候,其中有一位叫巴夏禮的小孩,他來拜見的時候,耆英、伊里布就問他多少歲,現讀何書?巴夏禮回答說我14歲讀《三字經》。巴夏禮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當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之後就邀請大家觀看英國的輪船輪機。牛鑑看的時候一直懷疑機械的轉動,是牛拉動的。

<strong>對待西醫的態度

在參觀過程中,英國人聽說伊里布有病,就提出派醫生給伊里布看一看。伊里布說我不要,英方說我們就給您送點藥,這個時候耆英就主動問,說我身上有蘚,我服中藥老服不好,你們有沒有藥給我治一下,英國人都有藥分別送給了耆英和伊里布。張喜勸伊里布說你不要服英國人的藥,但是伊里布不聽,服了藥之後病勢果然好了很多。

<strong>張喜曾提議火攻

這是張喜有意思的一個地方,我們看他雖然和英國人有這麼多的接觸,但是他整個語言方式其實是中國傳統《三國演義》的方式,而且他對於現代的科學和戰爭,其實並沒有一個根本的認識。包括第二次會面後,他給伊里布極力推薦用火攻的方式來對付英軍,他的理由是什麼?根據中國的傳統“立於水者,必不利於火”,因此他們一定很怕火。幸虧伊裡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沒有聽他這個邪招,否則恐怕歷史又是另外一個樣子。

<strong>體驗西藥

伊里布服了藥之後病勢果然好了很多,這就是在西方科技親身的體驗下,開始對西方有了新的瞭解。所以伊里布就同意英國的醫生前來醫治,並且來的時候是馬禮遜陪著醫生來的,他給馬禮遜說,“昔日陸抗曾服羊祜成藥,成千古佳話,今日之事亦然”。這是什麼一個典故?三國時期,西晉主帥是羊祜。東吳是陸抗是,兩人長期對峙,但互相尊重,有一次陸抗生病了,羊祜就派人送藥。吳將都怕其中有詐,勸陸抗勿服,陸抗不懷疑。說羊祜這麼一個有品格的人,怎麼會用毒藥來毒人,就把藥服了。伊里布用這個典故來說兩國交戰,但是互相尊重對方的品格,馬禮遜聽了一臉蒙逼,最後是張喜又給他翻譯了一遍。

到28號的時候,伊里布的病基本上快好了。這之後又有一個有意思的事,他讓張喜最後一次去英軍的船上給他取藥,張喜因為這個事談得差不多了很放鬆很愉快,在英國的船上貪杯,喝醉了,忘記了醫囑。伊里布吃多了這個藥,把三天的藥劑量在一天這裡吃下去了,病又一下加重了。因此在簽訂南京條約的時候,伊里布是帶著病去籤的。這個就是南京條約談判中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之後這個事情結束,道光也認為這事不虧,是個好事兒。所以伊里布賞廣州將軍,各人具有分賞。伊里布給了張喜千兩白銀的賞賜,張喜把它分成三份,一份給父母,一份贈與朋友,剩下的買書。等他回到家裡面已經身無分文了。

大歷史中的小人物:親歷鴉片戰爭談判的僕人(四)

鴉片戰爭

<strong>《撫夷日記》的真實性

這個就是在南京條約簽訂這場大歷史當中,小人物張喜的故事。那他的日記《撫夷日記》,有沒有真實性?歷史學界曾經進行過研究,並且用英國方面的資料來進行比對,證明了這一篇日記的記載基本是真實的。

有幾個例子,我們前面說耆英在問張喜的時候說,我聽說你們是逃了荒來的何以穿戴如此體面?張喜回答說,衣服全是借的,耆英進一步問,連表都是借的嘛?在英國人的資料裡面。當時有一位年輕的翻譯叫巴克斯,他就記載說張喜穿著漂亮的衣服,身側配有兩塊極好的表,那可能是張喜1840年在舟山秘密接受的英國當局的禮物,也就是說這件事情有英方的資料證明,並且當時裕謙的密報裡說,張喜收了英國兩塊表,也從英國這方面得到了證實。

另外,在8月8號的會談這一天,張喜的日記裡面記載說,他和馬禮遜、璞鼎查會談當中大發脾氣,嚴厲的斥責他們。為什麼斥責他們?因為他確實是帶著空話的文件去的,最後被人家逼的沒有辦法,就只好發脾氣了。英國當時在場者記載說,張喜勃然大怒,給了自己深刻的印象。中英雙方的資料通過比對可以證明這一歷史記載的真實性。

<strong>這麼大一個歷史事件,有這麼小一個人物參與進來穿針引線,聽起來像一個傳奇,但它實際上就是歷史的真實。咱們這期就到這裡,今後我會再陸續的去發掘這樣的人物,給大家一個有細節有溫度的歷史。謝謝大家的收聽。

大歷史中的小人物:親歷鴉片戰爭談判的僕人(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