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宮廷政變裡的“小人物”——春秋時代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齊襄公死了,死在門板之後。

這件事發生於

公元前686年,在同一年,遠在萬里之外的猶大國(今耶路撒冷一帶)國王希西家也去世了,不過與希西家的壽終正寢不同,齊襄公卻是死於亂臣賊子之手。

一場宮廷政變裡的“小人物”——春秋時代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齊國都城模型

某種程度而言,齊襄公的死,是咎由自取,一點也不值得同情

政變之始

公元684年,也就是四年前,齊襄公先後殺害兩個國君——魯國的桓公與鄭國的公子亹,前者是因為撞見了自己妻子(文姜,齊襄公的妹妹)與齊襄公的私情而被殺,後者是因為年少時與齊襄公結怨而被殺。

對外,齊襄公蠻橫無禮,對內,他言而無信。

他為何會死於門板之後呢?

因為這是一場宮廷叛亂,叛亂的導火索,就是齊襄公的言而無信

《左傳·莊公八年》把這場叛亂的前因後果描述得清清楚楚:

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請代,弗許。故謀作亂。

連稱管至父是齊國的兩位士大夫,他們被齊襄公派到一個叫做葵丘的地方戍邊。

一場宮廷政變裡的“小人物”——春秋時代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齊國葵丘的大概位置

出發之前,齊襄公曾許諾:“明年瓜熟蒂落之時,我會把你們召回來,換其他人代替你們。

誰知道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眼看約定的時間就要過去了,仍不見齊襄公有任何動靜,連稱二人就主動請求齊君派人來換崗,誰曾想齊襄公竟然出爾反爾,拒絕了這一請求。

連稱與管至父因此積怨於心,準備聯合公孫無知謀反作亂。

公孫無知是誰?他又為何要謀反呢?

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孫無知,有寵於僖公,衣服禮秩如適。襄公絀之。二人因之以作亂。連稱有從妹在公宮,無寵,使間公,曰:「捷,吾以女為夫人。」

原來他是齊莊公之孫,齊僖公的侄子,也就是齊襄公的堂弟。

僖公在位時,對他頗為寵愛,

襄公即位後,他的待遇瞬間一落千丈,公孫無知對此早已暗恨在心,連稱二人利用這一點,成功搭上了公孫無知這條線,再加上連稱那位在襄公後宮不受寵的妹妹,幾人裡應外合,謀劃了這一場叛變。

政變中的小人物

齊襄公對此一無所知,在公孫無知正式發動叛亂前一天,他還在姑棼(今山東博興東南一帶)打獵,並且還打得頗為“驚心動魄”:

一場宮廷政變裡的“小人物”——春秋時代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先秦狩獵圖

冬十二月,齊侯遊於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懼,墜於車,傷足喪屨。反,誅屨於徒人費。弗得,鞭之,見血。

一開始齊襄公玩得挺開心,誰知突然跑出一頭奇怪的野豬來,野豬就野豬吧,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可壞就壞在齊襄公身旁有一位侍從說了一句:“這是死去的彭生啊!”

彭生是誰?他就是那位刺殺魯桓公,爾後在魯國人的強烈要求下,被齊襄公處死的齊國人。

說白了,彭生就是替齊襄公背鍋的背鍋俠

對於他的死,齊襄公肯定心虛啊,生怕這頭野豬真的是彭生的化身,前來複仇的,於是,他不由分說地對著這頭野豬就是一箭!

一場宮廷政變裡的“小人物”——春秋時代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雄性野豬

射是射中了,但詭異的是,這頭野豬竟後腳站立起來,發出像人一樣的哭喊聲,驚懼之下,齊襄公摔下了馬車。

不僅腳受傷了,鞋子也弄丟了,如此狼狽,實在有損國君的顏面!

回到王宮,齊襄公越想越氣!於是命令身邊一位叫“”的侍從務必要把遺失的鞋找回來

費找了老半天,始終找不到這隻鞋,齊襄公惱怒之下狠狠地對其鞭笞了一頓,把怒火全都發到費的身上,把費的背打得鮮血淋漓

第一次看到這裡時,我以為齊襄公肯定又要逼反了一個部下了,搞不好,這個叫“費”的人會成為齊襄公之死的關鍵一棋。

誰知道,之後的發展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小人物的選擇

走出,遇賊於門,劫而束之。費曰:「我奚御哉!」袒而示之背,信之。

受完刑後,費起身準備回家,剛走出宮門,就遇到前來刺殺齊襄公的叛賊。

這些叛賊一看到費,就連忙上前把他抓住綁了起來。費見大事不好,靈機一動,哄騙這些賊人道:“你們為何綁我?我和你們一樣痛恨襄公啊!”說著就把上衣脫下來,露出後背的傷痕,以表明自己的立場。

賊人看到這些血淋淋傷口,果然就信了。

費請先入,伏公而出,鬥,死於門中。

接著,費又勸說這些反賊,說自己先行一步,進去幫他們探路,摸清楚齊襄公的具體位置後,再出來與他們會合。

誰曾想,

進去後,不但沒有透露半句襄公的行蹤,還把襄公藏了起來,獨自一人出來與賊人搏鬥,最後死於宮門之內。

一個勇士倒下了,還有千千萬萬個勇士站起來。

一場宮廷政變裡的“小人物”——春秋時代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青銅武士像

當然,齊襄公的王宮裡到底有沒有成千上萬個勇士我不知道,但捨生忘死,誓死保衛主公的忠臣絕對不止費一人。

石之紛如死於階下。遂入,殺孟陽於床。曰:「非君也,不類。」見公之足於戶下,遂弒之,而立無知。

費戰死之後,賊人成功進入宮苑之內,這時,一位叫石之紛如的勇士站了出來,他在庭院之中與賊人相鬥,最終不敵,被賊人殺於階下。

賊人拾階而上,進入宮室,發現齊襄公的床上躺了一個人,舉劍就把此人殺了。

可實際上,被殺死的這個人並非齊襄公,而是自願替齊襄公赴死的一名侍從,他叫孟陽

可惜,賊人是見過齊襄公的,沒有被孟陽的“李代桃僵”之計騙到,於是繼續搜尋齊襄公的蹤影,最後,發現齊襄公的腳從門板之下漏了出來,遂殺死襄公於門後

公孫無知成功取而代之,成為新的國君。

公孫無知贏了嗎?

並沒有,他自立為君後不久就被殺了,一年後,齊桓公即位,正式開啟齊國的霸主之路。

不過,在我看來,齊桓公也不是這次政變的真正勝利者,他只是受益人。

真正的勝利者,是那三位出身微末,卻死得高貴的“小人物”。

因為,他們能無視一切誘惑與威逼,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心中的“道義”

春秋之“義”

當時的中國剛踏入春秋時代不足百年,孔子也還沒有誕生。

聖人痛呼的“禮崩樂壞”並未完全到來。

不過,亂象已經開始了。

一場宮廷政變裡的“小人物”——春秋時代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孔子見老子(上)、戰爭(下)-畫像磚

兄弟蕭薔、母子反目、弒君殺父、以下犯上……春秋上層貴族之間,禮儀道德的約束力越來越小,戰國時代的混亂已初見端倪。

但令人稱奇的是,當上層社會已逐漸腐朽,當那些規則的制定者帶頭打破規則時,竟還有一批言輕力微的“小人物”固執地堅守著最後的底線。

被主公無端責難,卻仍然捨命效忠的費;戰死於階下的石之紛如;甘願替主公受死的孟陽……

在強大的現實力量無時無刻地破壞著原有的道德體系時,他們仍在堅持;在面臨極端的考驗、艱難的處境時,他們的內心未曾有過一絲一毫的動搖

他們用一種捨身取義的剛烈,來奉行與實現心中的信念。

或許有人會評價他們的行為是“愚忠”,是毫無意義的犧牲。但在我看來,這種“忠”,並非簡單地忠於某人,而是是“忠”於內心的信念與原則。

這是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悲壯和偉大!

秦漢以降,西周封建倫理解體,君權凌駕於一切原則之上,這個誕生於春秋時代的特殊產物似乎也逐漸消失了。

可事實上,它並沒有消失,而是融入了我們的骨血中,每當面臨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它又會重新爆發出耀眼的光芒!


-左丘明(春秋),《春秋左氏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