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对法国“黄背心”运动的报道令其“双标思维”尽显

西方媒体对法国“黄背心”运动的报道令其“双标思维”尽显

(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让步措施,希望以此平息“黄背心”运动。)

一些人认为西方的媒体报道是体现“自由”“中立”的楷模,但近期西方媒体对法国持续发酵的“黄背心”运动的报道、评论却充分暴露出西方媒体针对不同国家类似事件的“双标思维”及西方人权的虚伪。

法国的“黄背心”运动与五年前的乌克兰反政府示威有类似之处,可西方媒体的舆论导向却“风格迥异”。截至12月15日,法国“黄背心”运动已持续一月,累计示威人数高达几十万人,共发生2000多次警民冲突。尽管如此,《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卫报》和法新社、路透社、BBC等西方媒体却仍将此次运动的性质定义为“骚乱”,并要求“黄背心”们遵守法律。而对比五年前,2013年乌克兰首都基辅也曾发生类似性质的反政府骚乱,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却纷纷用“反政府革命”来定义这场社会运动,并且措辞严厉地谴责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要求他满足示威者的诉求,并称乌克兰是一个“缺乏法治精神并充满独裁气息的国度”。这种截然相反的报道风格正说明西方媒体的报道立场和价值判断天然存在着“双重标准”。将法国抗议活动定义为“骚乱”而乌克兰抗议活动定义为“革命”,这样的措辞本身就自带政治倾向。前者是社会秩序遭到冲击和破坏,只要政府加以干涉就可以实现调停,并不是威胁“国本”的抗议行动,本身是温和的、可协调的;后者“革命”本身就有着“革了统治者的命”的含义,而且本身就预设了“统治不合理不合法”的前提,鼓励甚至是煽动民众通过“争取自身权利”的方式,推翻政权,充满了抗争的、不可调和的内涵。

实际上,西方媒体以类似手法进行的事件报道也不是一件两件了。如,2010年,中东爆发“阿拉伯之春”运动,西方国家政治家们呼吁推翻政府,西方媒体称之为“革命”,一些政治评论家们纷纷在网络上发表评论欢迎民众推翻政府。2011年,叙利亚爆发反政府抗议活动,西方领导人和评论人士主张迅速推翻政府,并随后在导致国家分裂的内战中向反政府叛军提供道义和物质支持。

而西方媒体之所以做得这样“自然而然”,主要是因为其长期以来在国际舆论环境中成就的霸权地位。这些掌握着“霸权”的西方媒体,往往基于自身的话语空间及意识形态,在报道新闻时有选择地进行筛选和替换,而且还常常添油加醋、断章取义,带着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傲慢与偏见,传达着“西方文明主导一切”的“优越感”。

(参见:《观察 | 从“骚乱”到“革命”,西方媒体的“标准”真捉摸不定》《俄媒:当革命声音在巴黎响起时,法国为什么不尊重言论和示威自由》《痛打双标狗!法国人抗议示威是骚乱,乌克兰抗议却成了革命?》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