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中,赵简之与郑耀先的“兄弟情”?

<strong>(史论纵横谈风筝第20期)

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有多种观点,既然是看待,那就肯定是有偏差的。

在《风筝》的最后(可能是未删减版的),是这样解释郑耀先和他在军统的兄弟之情的,同志之情,兄弟情,夫妻情也好,这些都只能算是小情,但是我们党对人民的责任,国之大义,这个是大情。正如小家与大家不能两全,大义与私情不能两全,必须做出痛苦的选择。

《风筝》中,赵简之与郑耀先的“兄弟情”?


对于赵简之这样,虽然看起来很讲义气,但是对待人民不择手段,残忍杀害无辜的人,顾私情的话会对那些无辜死去的人没有交代。在郑耀先被游击队枪击之后,赵简之为了报复,抓了很多无辜的人把他们枪毙了,虽然只表现了一处,也表现了赵简之极为残忍的一面。

这应该算是官方的观点了,《风筝》审核了五年,估计要是不喊点口号,弘扬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估计得审核十年。

纵横最近买了一本王立群老师写的《历史从未走远》这本书,在第一篇中,就讲了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包括伯夷和叔齐互相让王位而出走,阻止武王伐纣,后来不食周栗的故事,鲁迅先生认为伯夷是恪守旧礼,不懂得变通的人,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人”。

《风筝》中,赵简之与郑耀先的“兄弟情”?


然而,伯夷和叔齐的故事,难道就真的是这样的吗?伯夷和叔齐,不贪恋权力,不被荣华富贵所吸引,尤其是不食周栗的精神,和朱自清先生不吃美国救济粮很有点相似之处,这种高风亮节,这种气节和风骨,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吗?

所以,我们读历史也好,看电视剧也好,也是在寻求那些能够帮助于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东西,所以,赵简之的兄弟之情,在国家面前也并非一无是处。

当兄弟之情与国家之情相违背,尤其是在威胁到国家的时候,我们当然要大义灭亲,而赵简之、宋孝安这些人,只是人民内部的斗争,所谓立场不同,政见不同罢了,何必要赶尽杀绝,以宋孝安来说,本身就已经是要回台湾替母亲养老,郑耀先在得知后,依然没有放过他,这种价值观念,不知道现在还值不值得宣扬。

《风筝》中,赵简之与郑耀先的“兄弟情”?


赵简之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不单单是对郑耀先,在他和宫庶都被包围的时候,赵简之以身犯险,吸引敌人的注意,让宫庶能够逃脱危险,在监狱中被徐百川指认后,他虽然恨徐百川出卖了自己,但还是以死劝徐百川不要出卖郑耀先,尽管赵简之死得其所,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然而这种精神还是值得赞扬的,这种精神难道不也是根植于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内核中的“义”吗?

现在,口口声声说老人倒在地上没有人扶,公交车上没人给老弱病残让座,实际上就是对“义”的缺乏,如果这个国家不讲“义”了,那么和鬼子还有什么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