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地理篇:六形九地,怎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連載四

《孫子兵法》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的吳國將軍孫武。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如今,孫子兵法已在全世界範圍內廣受尊崇,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子兵法》一共十三篇,六千字左右,其精髓在善於從全局的高度,去認識決定戰爭勝負的要素,把握克敵制勝的奧妙,駕馭治軍用兵的方法。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

今天,小編範想文化陪你一起細讀經典,體會那種《孫子兵法》在手,天下我有的真切感覺,讓世界軍事經典滋養我們的事業與生活。

《孫子兵法》地理篇:六形九地,怎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連載四

地形篇(第十)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

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

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孫子兵法》地理篇:六形九地,怎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連載四

孫子說:地形有“通”、“掛”、“支”、“隘”、“險”、“遠”等六種。我們可以去,敵人也能來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上,應搶先佔領開闊向陽的高地,保持糧道暢通,這樣作戰就有利。可進,難返的地域,稱作“掛”;在掛形的地域上,若敵人沒有防備,我們就能突擊取勝。若敵人有防備,出擊又不能取勝,而且難以回師,這就不利了。凡是我軍出擊不利,敵人出擊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上,敵人雖然以利相誘,我們也不要出擊,而應假裝退卻,誘使敵人出擊一半時再回師反擊,這樣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們應該搶先佔領,並用重兵封鎖隘口,以等待敵人的到來;如果敵人已先佔據了隘口,並用重兵把守,我們就不要去進攻;如果敵人沒有用重兵據守隘口,那麼就可以進攻。在“險”形地域上,如果我軍先行佔領,就必須控制開闊向陽的高地,以等待敵人來犯;如果敵人先我佔領,就應該率軍撤離,不要去攻打它。在“遠”形地域上,敵我雙方地勢均同,就不宜去挑戰,勉強求戰,很是不利。以上六點,是利用地形的原則。是將帥的重大責任所在,不能不認真考察研究。

軍隊打敗仗有“走”、“馳”、“陷”、“崩”、“亂”、“北”六種情況。這六種情況的發生,不是天時地理的災害,而是將帥的過錯。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以一擊十而導致失敗的,叫做“走”。士卒強捍,軍官懦弱而造成失敗的,叫做“馳”。將帥強悍,士卒儒弱而失敗的,叫做“陷”。部將怨仇不服從指揮,擅自出戰,主將又不瞭解他們能力,因而失敗的,叫做“崩”。將帥懦弱缺乏威嚴,治軍沒有章法,官兵關係混亂緊張,列兵佈陣雜亂無常,因此而致敗的,叫做“亂”。將帥不能正確判斷敵情,以少擊眾,以弱擊強,又沒有精銳先鋒部隊,因而落敗的,叫做“北”。以上六種情況,均是導致失敗的原因。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之所在,是不能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輔助條件。正確判斷敵情以獲取勝利,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這是高明主帥的用兵原則,懂得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必定能夠勝利;不瞭解這些道理而指揮作戰的,必定失敗。所以,根據戰場態勢,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主張不打,堅持打也是可以的;根據分析沒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主張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戰不求勝利的名聲,退不避失利的罪責,只求保全百姓而符合國君利益,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象愛護嬰兒那樣對待士卒,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難。象對待自己的孩子那樣對待士卒,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對士卒厚待卻不能使用,溺愛卻不命令,違法而不能懲治,那就如同慣壞的子女,是不能用來同敵作戰的。只瞭解自己的部隊可以打,而不瞭解敵人不可打,取勝的概率只有一半;只瞭解敵人可以打,而不瞭解自己的部隊不可以打,取勝的概率也只有一半。知道敵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隊能打,但是不瞭解地形不利於作戰,取勝的概率仍然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行動起來不會盲目,戰術變化無窮無盡。

所以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孫子兵法》地理篇:六形九地,怎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連載四

九地篇(第十一)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

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

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

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通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鬥,過則從。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也。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孫子兵法》地理篇:六形九地,怎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連載四

孫子說:按照用兵的原則,軍事地理有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諸侯在自己的領地作戰,叫做散地。在他國淺近縱深作戰的地區,叫做輕地。敵我雙方誰拿到誰有利的地區,叫做爭地。我軍可以去,敵軍也可以來的地區,叫做交地。多國相毗鄰,先到就可以獲得諸侯列國援助的地區,叫做衢地。深入敵國腹地,背靠敵人眾多城邑的地區,叫做重地。山林險阻沼澤等難於通行的地區,叫做圮地。行軍的道路狹窄,退兵的道路迂遠,敵人用少量兵力可攻擊我方眾多兵力的地區,叫做圍地。迅速作戰就能生存,不迅速奮戰就會全軍覆滅的地區,叫做死地。因此,處於散地就不宜作戰,處於輕地就不宜停留,遇上爭地就不要勉強強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斷絕聯絡,進入衢地就應該結交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糧草,碰到圮地就必須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設謀脫險,置之死地就要力戰求生。

從前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使敵人前後軍不能相互策應,主力和小部隊無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間不能相互救援,上下級之間不能互相聯絡,士兵分散不能集中,合兵佈陣也不整齊。對我有利就打,對我無利就停止行動。試問:敵人兵員眾多且又陣勢嚴整向我發起進攻,該怎麼對付呢?回答是:先奪取敵人最重視愛護的有利條件,他就屈服了。用兵之理貴在神速,要乘敵人猝不及防,從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在敵國境內的作戰原則是:越深入敵國腹地,我軍軍心就越堅固,敵人就不易戰勝我們。掠取敵國豐饒地區,保障三軍糧草充足。要注意休整部隊,不要過於疲勞,保持土氣,養精蓄銳。部署兵力,巧設計謀,使敵人無法判斷我軍的意圖。讓部隊有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感覺。士卒既能寧死不退,那麼他們怎麼會不殊死作戰呢!士卒深陷危險的境地,就不再存在恐懼,一旦無路可走,軍心就會牢固。深入敵境軍隊就不會離散。遇到迫不得已的情況,軍隊就會殊死奮戰。因此,不須整飭就能注意戒備,不用強求就能完成任務,無須約束就能親密團結,不用命令就會遵守紀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疑慮,他們至死也不會逃避。士卒沒有多餘的錢財,並不是不愛錢財;士卒置生死於度外,並非不想長壽。當作戰命令頒佈之時,坐著的士卒淚沾衣襟,躺著的士卒淚流滿面,但把士卒置於無路可走的絕境,他們就都會象專諸、曹劌一樣的勇敢。

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使部隊自我策應如同“率然”蛇一樣。“率然”是常山地方一種蛇,打它的頭部,尾巴就來救應;打它的尾,頭就來救應;打它的腰,頭尾都來救應。請問:可以使軍隊象“率然”一樣嗎?回答是:可以。吳國人和越國人雖然互相仇視,但當他們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風時,也會相互救援,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樣。所以,想用並聯縛住馬韁、深埋車輪這種顯示死戰決心的辦法來穩定部隊,是靠不住的。三軍的整齊勇敢如同一人,靠的是治軍有方。要使強弱不同的士卒都能發揮作用,在於巧妙地利用地形。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能使全軍上下攜手團結如一人,這是因為客觀形勢迫使部隊不得不這樣。

《孫子兵法》地理篇:六形九地,怎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連載四

統帥軍事行動,要沉著冷靜而深邃洞察,公正嚴明而有條不紊。要能矇蔽士卒的視聽,使他們對於軍事行動毫無所知;變更作戰部署,改變原定計劃,使人無法看清用意;不時變換駐地,故意迂迴行軍,使人無從揣測。將帥下達戰鬥命令,要象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樣,是兵士有進無退。將帥率領士卒深入諸侯國土,要象弩機發出的箭一樣一往無前。站前燒掉渡船,打碎大鍋,象放牧者驅趕羊群一樣,趕過去又趕過來,使他們不知道要到哪裡去。集結全軍,把他們置於險境,這就是統帥軍隊的要點。根據地形變化的應變處置,攻防進退的利害得失,全軍上下的心理狀態,這些都要認真研究清楚。

在敵國境內作戰的規律是:深入敵境則要軍心穩固,淺入敵境則軍心容易渙散。進入敵境作戰的稱為絕地;四通八達的地區叫做衢地;進入敵境縱深的地區叫做重地;進入敵境淺的地區叫做輕地;背有險阻前有隘路的地區叫圍地;無路可走的地區就是死地。因此,在散地,要統一軍隊意志;在輕地,要使營陣緊密相連;在爭地,要迅速出兵抄到敵人的後面;在交地,就要謹慎防守;在衢地,就要鞏固與列國的結盟;入重地,就要保障軍糧供應;在圮地,就必須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顯示死戰的決心。所以,士卒的心理狀態是:陷入包圍就會竭力抵抗,形勢逼迫就會拚死戰鬥,身處絕境就會聽從指揮。不瞭解諸侯列國的戰略意圖,不能與之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情況,不能行軍;不使用嚮導,就無法得到地利。這些情況,如有一樣不瞭解,都不能成為王霸之軍。凡是王霸之軍,進攻大國,能使敵國的軍民來不及動員集中;兵威加在敵人頭上,能夠使敵方的盟國無法配合策應。因此,沒有必要去爭著同天下諸侯結交,也用不著在各諸侯國裡培植自己的勢力,只要施展自己的戰略意圖,把兵威施加於敵國,就可以攻取其城池,摧毀其國都。施行破格的獎賞,頒佈不拘常規的號令,指揮全軍就如同使用一個人一樣。向部下佈置作戰任務,但不說明其中意圖。只告知利益而不指出危害。將士卒置於危地,才能轉危為安;使士卒陷於死地,才能起死回生。軍隊深陷絕境,然後才能奪取勝利。所以,指導戰爭的關鍵,在於謹慎地觀察敵人的戰略意圖,集中兵力攻敵一部,即使是千里奔襲,也能斬殺敵將,這就是所謂巧妙用兵,實現克敵制勝的目的。

因此,在決定戰爭方略的時候,就要封鎖關口,廢除通行符證,不充許敵國使者往來;在廟堂裡再三謀劃,制定作戰計劃。敵人一旦出現間隙,就要迅速乘機而入。首先奪取敵人戰略要地,但不要輕易與敵約期決戰。要靈活機動,因敵情來決定自己的作戰行動。因此,戰爭開始之前要象處女那樣顯得沉靜柔弱,誘使敵人放鬆戒備;戰鬥展開之後,則要象脫逃的野兔一樣行動迅速,使敵人措手不及,無從抵抗。

小結:第十篇講針對六種地形而生的相應戰術要求,第十一篇講依據“主客”程度以及深入敵軍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與相應的戰術要求,把軍事地理的各種變化融入其中,然後一其志,置死地而後生之志,事易成。

《孫子兵法》地理篇:六形九地,怎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連載四

對文化交流有興趣的朋友可加關注,互相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