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悝這樣斷案——你服不服?

自撰的野史,權且一樂。

話說李悝為了把《法經》進一步完善,奏請魏文侯自己做了大法官,這天路過一個村落,遇到有兩個人在爭吵,旁邊很多百姓也跟著嘰嘰喳喳,李悝上前一問,事情大致明瞭。

看李悝這樣斷案——你服不服?

原來這爭執的兩人中,其中一人為賣柴人,另一人是個商販,起因是賣柴人拿著一布袋,裡面有30幣,說是自己撿到的,等人來取。商人說布袋是自己的,但是其中原來有50幣,是賣柴人自己藏起了20幣,而周圍的人只是跟著起鬨罷了。——這是典型的一起扯皮案件,雙方都是各憑說辭,很難能證明事實真相如何,李悝決定先把他們帶回衙門。

看李悝這樣斷案——你服不服?

李悝端坐大堂,決定分開審理。

賣柴人先說:”小人如廁時撿到一袋錢,打開一看是30幣,回家之後準備交給老母,但是老母說,這是撿來的錢財,可能是別人的救命錢,讓我趕緊送回去,我就趕緊帶著錢袋到了撿錢的地方,後來那商販來尋,我就給他了,誰知他咬定袋中是50幣,我自己私藏了20幣,大人,我真是沒有私藏啊,您一定要明斷。”李悝一聽,讓賣柴人下去,然後喚商販上堂。

商販:“大人,小人袋中原本就是五十錢,就是那賣柴的私自藏起來了20幣,大人請為我做主。”李悝讓他下去,喚圍觀的人上堂。

圍觀群眾:“我們也不知具體多少錢,只是這賣柴的能主動過來還錢,覺得商人應該給他一些酬勞,就跟著瞎起鬨,袋中具體多少錢,我們實在不知。”

李悝一聽,心中有了計議,喚賣柴人和商人同時上堂。

看李悝這樣斷案——你服不服?

李悝:“那賣柴人,我且問你,你撿到的布袋裡究竟有多少幣?”

賣柴人:“30幣。”

李悝:“那商販,我問你,你丟的布袋裡究竟有多少幣?”

商販:“回稟大人,50幣。”

李悝:“事情很清晰了,賣柴人,你撿到的並不是他丟的錢袋,你且拿著錢袋回家贍養老母去吧。”

商販急了:“那是我的錢啊大人!大人!那是我的錢!”

李悝:“你丟的是50幣,他撿的是30幣,顯然不是你的,而且他若想私藏你的錢,何必又拿著錢袋來到尋失主,你丟的錢袋自己好生去尋,不要煩擾賣柴的了,退堂!”

……

圍觀者聞言,一片叫好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